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眥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眥赤
小眥赤,又稱外眥赤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指外眼角(小眥)部位出現紅赤之象。此症最早見於古代醫籍,如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記載:「小眥中生赤脈,漸漸衝眼,急宜早治,此三焦積熱。」指出小眥赤與三焦熱盛相關,若未及時調治,赤脈可能逐漸蔓延。而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則提出不同見解,認為:「小眥赤者,心之虛也。」強調心氣不足或心血虧虛亦可導致此症。
病因病機
- 三焦積熱
三焦為氣機升降之通道,若上焦心肺鬱熱、中焦脾胃濕熱或下焦肝腎陰虛火旺,皆可循經上擾目絡,致使小眥血絡充盈,呈現紅赤。 - 心陰虛或心血不足
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開竅於目。若心陰耗傷或心血虧虛,虛火內生,可上炎於目,尤其反映於小眥(因小眥屬心所主)。 - 肝膽風熱
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外眼角,若肝膽風熱循經上攻,亦可引發小眥赤脈顯露。
辨證分型
- 實熱證
- 三焦熱盛:小眥赤脈粗大,色深紅,伴見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、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肝膽風熱:赤脈伴眼癢澀、畏光流淚,或頭痛耳鳴,脈弦數。
- 虛熱證
- 心陰不足:小眥赤脈細密,色淡紅,兼見心悸失眠、盜汗顴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心血虧虛:赤脈隱隱,面色苍白,健忘多夢,脈細弱。
治法方藥
- 三焦積熱:宜清泄三焦,方用涼膈散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以瀉火解毒。
- 肝膽風熱:可選龍膽瀉肝湯清利肝膽,配合菊花、夏枯草等疏風明目。
- 心陰不足:治當滋陰養心,方用天王補心丹或黃連阿膠湯。
- 心血虧虛:宜補血養心,方選歸脾湯加減,輔以枸杞、桑椹滋養目絡。
外治法
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眼藥,如黃芩眼藥水,或以桑葉、菊花煎湯熏洗,以緩解赤脈。若兼見腫痛,可外敷金黃散清熱消腫。
此症與「赤脈傳睛」相關,但後者多指赤脈從兩眥向黑睛蔓延,病機相似而病位不同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