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眥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眥漏

小眥漏為中醫眼科學病證名,首載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後見於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卷四。其症以眼小眥(即目內眥外側)生瘡漏為主,時有鮮紅色血水滲出。此病與心、腎二經關係密切,因心主血脈,開竅於目,而腎藏精,與下焦相火相通,若心火上炎或下焦火邪橫行,皆可循經上擾目絡,發為此疾。

病因病機
《審視瑤函》指出,小眥漏「由心絡而來」,並與「下焦火橫行」相關。中醫認為,其病機主要可分為兩類:

  1. 心經鬱熱:心火上炎,燻灼目絡,導致血熱妄行,溢於眥部。
  2. 下焦濕熱:腎中相火妄動,或濕熱下注,循足少陰經上攻,鬱滯於小眥,化腐成漏。

證候特點
臨床表現以小眥處生瘡漏、滲血水為主,其色鮮紅,或伴輕微腫痛。若兼見心煩、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者,多屬心火偏亢;若兼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者,則與腎陰不足、虛火內擾相關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心瀉火法

    • 若證屬心經鬱熱,治宜清心涼血,方用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減,可酌加黃連、連翹以增強清心之力。
    • 《審視瑤函》提及白薇丸(白薇、防風、白蒺藜、石榴皮)可清熱祛風,適用於心火夾風濕上攻者。
  2. 滋腎降火法

    • 若因腎陰虧虛、相火妄動,宜滋腎陰、瀉相火,可選知柏地黃丸加減,或配合瀉濕湯(方見《審視瑤函》,多含黃芩、梔子等)以清利下焦濕熱。

外治與調護
古籍未詳載外治法,然臨床可參考癰瘍外治原則,以清熱解毒藥外敷,如黃連水或金銀花露洗眼,但需辨明瘡漏性質,避免誤治。

小眥漏一病,反映了中醫整體觀念,認為局部病變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,治當標本兼顧,調理心腎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