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曉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曉微

曉微,五代後梁時期著名僧醫,精通醫術,尤擅診療疑難雜症。據史料記載,後梁太祖朱溫久病不癒,其小便渾濁,經曉微診治後症狀緩解,因而獲賜紫衣及師號,足見其醫術精湛。然太祖病勢反覆,曉微終被褫奪封賞,此段記載亦反映古代醫者與權貴關係之微妙。

中醫視角下的相關解析

  1. 「溲甚濁」與中醫理論
    中醫稱小便為「溲」,其渾濁多歸因於「濕熱下注」或「腎氣不固」。濕熱蘊結膀胱,可致小便黃濁、短赤;若兼腎虛,則見尿濁如膏。曉微之療法雖未詳載,然據當時醫理,或採「清熱利濕」或「補腎固澀」之法,用藥如萆薢、澤瀉(利濕)或芡實、益智仁(固澀)。
  2. 僧醫傳統與中醫結合
    曉微身為僧侶行醫,契合隋唐以降佛門兼習醫術之風。寺院常設「病坊」,僧醫多融佛家禪修與中藥療法,如以「調息」輔助氣血運行,或結合針灸、草藥。其治療太祖,可能兼施身心調養,反映「醫禪合一」特色。
  3. 紫衣師號與醫者地位
    紫衣為朝廷賜予僧道的榮譽,曉微獲賜反映其醫術受皇室認可。然病癒反覆即遭剝奪,亦揭示古代醫者需承擔療效風險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」呼應,強調醫患信任之重要性。

曉微的歷史意義

曉微之事蹟,為五代醫史重要片段,彰顯僧醫於宮廷醫療的角色,並間接呈現當時對泌尿疾病(如「淋證」「白濁」)的認知與治法。雖詳細醫案失傳,然其名見於史料,足證中醫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實踐與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