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孝思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孝思

孝思為唐代(具體生卒年不詳)醫家,其生平事蹟與籍貫未見詳細記載,然其醫學著述見於歷史文獻。據載,孝思曾編撰《雜湯丸散方》五十七卷,內容囊括中醫方劑學中湯、丸、散等劑型之配伍與應用,反映其在臨床治療與藥物調配上的經驗與見解。該書雖已佚失,然從其規模可見其對中醫方劑分類與實用性之重視,具有一定之學術價值。

唐代為中醫理論與實踐蓬勃發展之時期,醫家多承襲漢魏以來之醫學傳統,並融匯新說。《雜湯丸散方》之內容或涉及內科、外科等範疇,可能參考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,結合當時民間驗方,形成系統性之方劑彙編。其「湯丸散」之分類,亦體現中醫「因證製劑」之原則,如湯劑速效、丸劑緩圖、散劑便於攜用等,顯示醫家對劑型與病症關係之深入理解。

中醫方劑學自古注重「君臣佐使」之配伍原則,強調藥物間之相須相使,以達療效最大化。孝思之著作雖未傳世,然由書名推測,其內容或包含對不同證候之辨證論治,並針對寒熱虛實等病機,擬定相應方劑。唐代醫家多有彙編方書之風,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孝思之著述或亦屬此類臨床實用之集成,反映當時醫家對經驗醫學之重視。

此外,「雜」字或暗示該書廣收博採,不僅限於傳統經方,可能亦收錄民間療法或外來醫藥知識,呈現唐代醫學交流之特色。此類方書對後世中醫典籍之編纂,如《太平聖惠方》等,或有間接影響,為中醫方劑學發展之重要環節。

綜言之,孝思雖史料記載有限,然其著作規模宏大,足以窺見唐代醫家對方劑學之貢獻,亦為中醫歷史文獻研究提供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