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催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催氣

催氣為針刺手法之一,指施針時運用特定手法,促使經氣感應迅速出現,以增強針刺效果。此術語源自《神應經》,其記載:「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,細細動搖進退,撚轉其針,如手顫之狀,謂之催氣。」意指透過細微的撚轉、提插等動作,模擬顫動之感,以激發經氣運行。

催氣之原理

中醫認為,針刺療效關鍵在於「得氣」(又稱「氣至」),即針下產生酸、麻、脹、重等感覺,或醫者手下有沉緊感。若未得氣,則需透過催氣手法,調動經絡氣血,促使氣至病所。此過程與經絡的「氣行」密切相關,透過刺激穴位,疏通經氣滯澀,恢復氣血平衡。

常用催氣手法

  1. 撚轉提插法
    以持續、均勻的撚轉(旋轉針體)結合提插(上下移動針身),輕柔操作,使針感逐漸顯現。此法能直接刺激經氣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。
  2. 循攝彈搖法

    • 循法:以手指沿經絡走向輕柔按撫,引導氣行。
    • 攝法:用指甲輕掐穴位周圍,加強刺激。
    • 彈法:以指輕彈針柄,引發針體微震,激發經氣。
    • 搖法:左右搖動針身,擴大針感範圍。
  3. 艾灸助催法
    若單純針刺效果不顯,可配合艾條溫灸針柄或穴位,藉灸熱溫通經脈,助氣血運行,加速得氣。

催氣與補瀉關係

催氣手法可依病情需要結合補瀉:

  • 補法催氣:輕緩撚轉,配合順經循按,多用於虛證。
  • 瀉法催氣:重提快插,或逆經彈搖,適用於實證。

古籍論述

《針灸大成》提及:「氣不至者,以手循攝,以爪切掐,以針搖動,進撚搓彈,直待氣至。」強調催氣需靈活運用多種手法,並觀察患者反應調整力度。

催氣不僅是技術操作,更需醫者專注「守神」,透過手法與患者氣機互動,方能有效引導經氣,達到治療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