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哮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哮喘(哮證與喘證)
哮喘在中醫學中為「哮證」與「喘證」之合稱,二者雖常並見,然病機與臨床表現各具特點。
哮證
哮以聲響為特徵,發作時喉中痰鳴有聲,如水雞之鳴,或如拉鋸,多因痰飲內伏,遇外感、飲食、情志等因素引動而發。《醫學正傳》云:「哮以聲響名」,強調其痰阻氣道、肺失肅降之病機。其證屬實者居多,痰濁壅盛,然亦有本虛標實者,如肺脾腎氣虛,痰飲久伏。
喘證
喘以氣息言,表現為呼吸急促困難,甚則張口抬肩,不能平臥。《證治匯補》指出:「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,謂之哮;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,謂之喘。」喘證成因複雜,或緣於外邪犯肺,或因痰濁、氣滯、氣虛、陰虛等導致肺氣上逆,嚴重者可見「抬肩擷肚」,即呼吸時肩頸聳動,腹部用力,此為肺腎氣衰之危候。
病機與辨證
哮喘之發作多與 「痰」 密切相關,痰飲內伏為其夙根,每因外邪、飲食、勞累、情志所觸發。其病位主要在肺,涉及脾、腎。肺為氣之主,脾為生痰之源,腎為氣之根,故久病常累及三臟:
- 發作期:以邪實為主,可分為 寒哮(痰白清稀,苔白滑)與 熱哮(痰黃黏稠,舌紅苔黃)。
- 緩解期:以正虛為要,如 肺氣虛(易感冒、氣短)、 脾虛(痰多、食少)、 腎虛(呼多吸少、腰膝酸軟)。
危重症候
古籍記載哮喘危症如「汗出如珠」、「直視譫語」、「鼻扇口開」等,提示陽氣欲脫,肺氣衰敗,屬陰陽離決之兆。《證治匯補》更描述「胸前高起,脈絡散張」,此為痰壅氣逆,胸陽痹阻所致,亟需回陽固脫,化痰開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