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哮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哮吼(中醫名詞詳解)

基本概念

哮吼,又稱「哮證」,是中醫臨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病證,其特徵為呼吸急促、喉間有明顯哮鳴聲響。歷代醫家多有論述,如明代龔廷賢《萬病回春·哮吼》專篇記載此症;清《醫宗金鑒·卷四十一》明確區分:「呼吸氣出急促者,謂之喘急;若更喉中有聲響者,謂之哮吼」。《古今醫鑒》更強調其痰濁病機:「夫哮吼專主於痰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學認為哮吼的發病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痰濁內伏:為主要病理因素,多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異常,聚濕生痰,伏藏於肺。
  2. 外邪引動:風寒、風熱等外邪侵襲,引動內伏痰濁,致痰氣搏結,阻塞氣道。
  3. 體質因素: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體虛,尤其肺脾腎三臟氣虛者更易罹患。
  4. 情志飲食:過食生冷厚味損傷脾胃,或情志失調致氣機逆亂,均可誘發。

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呼吸急促:發作時呼吸困難,呼氣延長
  • 喉間哮鳴:呼吸時喉中發出明顯哮吼聲響,如水雞聲
  • 胸悶氣逆:自覺胸部痞滿,氣息上逆
  • 咳嗽痰多:多伴咳嗽,痰多黏稠難咯 部分患者可見:
  • 面色青暗
  • 口唇紫紺
  • 發作時不能平臥

辨證分型

根據《古今醫鑒》等古籍記載,臨床常見證型:

  1. 寒哮(寒包熱):痰白清稀,形寒怕冷,舌苔白滑
  2. 熱哮:痰黃稠黏,面赤口苦,舌紅苔黃
  3. 虛哮:久病體弱,聲低氣短,動則加劇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哮吼遵循:

  • 發作期以治標為主,緩解期以治本為要
  • 主要治法包含:
    • 宣肺化痰:開泄肺氣,消導痰濁
    • 降氣平喘:調理氣機,平息喘逆
    • 扶正固本:補益肺脾腎,增強正氣

經典方劑

  1. 定喘湯(《攝生眾妙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杏仁、桑白皮、紫蘇子、白果、款冬花、半夏等
    • 功效:宣肺降氣,祛痰平喘
    • 適用:痰熱壅肺型哮吼
  2.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適用:外寒內飲型哮吼
  3. 蘇子降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適用:痰壅氣逆型哮吼

相關病證鑑別

  1. 喘證:僅見呼吸急促,無喉間哮鳴聲
  2. 齁喘:多指小兒痰喘,伴吸氣性喉鳴
  3. 短氣:呼吸急促但無痰鳴聲,多屬虛證

歷史文獻摘錄

  • 《萬病回春》:「哮吼者,喉中如水雞聲也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明確區分喘與哮之不同
  • 《古今醫鑒》強調「不可純用寒涼,須常帶表散」的治療原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