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哮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哮證
哮證,又稱哮喘,為中醫臨床常見之發作性痰鳴氣急疾患,屬肺系病症範疇。其特徵為發作時呼吸急促,喉間痰鳴有聲,甚則張口抬肩,難以平臥。
病因病機
哮證之成,主要由於痰飲內伏,復感外邪,或因飲食情志所傷,引動伏痰,痰隨氣升,氣因痰阻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痰氣搏擊,發為哮鳴。具體病因可分述如下:
-
宿痰內伏
- 痰濁為哮證之主要病理因素,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所致。
- 肺虛則津液不布,聚而為痰;
- 脾虛則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;
- 腎虛則氣化無權,水液內停而生痰飲。
-
外邪引動
- 風寒、風熱之邪侵襲,或吸入花粉、塵埃等異物,可引發宿痰,誘發哮鳴。
-
飲食情志影響
- 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或嗜食酸鹹,損傷脾胃,助濕生痰。
- 情志不遂,氣機鬱滯,亦可影響肺之宣肅,加重痰阻氣逆。
臨床表現
哮證發作時,可見:
- 呼吸急促,喉中痰鳴,如「呀呷」之聲(哮鳴音)。
- 胸悶氣逆,甚則張口抬肩,不能平臥,面色蒼白,唇甲青紫。
- 若病勢較重,可見目脹睛突、汗出肢冷,狀若虛脫。
- 發作可持續數日,緩解後如常人,但易反復發作。
證型分類
根據病因及症狀,哮證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1. 冷哮
- 因風寒束肺,引動伏痰。
- 症狀:呼吸急促,喉中痰鳴,痰白稀薄,惡寒無汗,苔白滑,脈浮緊。
- 治法:溫肺散寒,化痰平喘,方如射干麻黃湯。
2. 熱哮
- 因痰熱壅肺,肺失清肅。
- 症狀:氣促痰鳴,痰黃稠黏,胸悶煩熱,口渴喜飲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宣肺,化痰定喘,方如定喘湯。
3. 痰哮
- 以痰濁壅盛為主要病機。
- 症狀:痰鳴漉漉,痰多黏膩,胸悶嘔惡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治法:滌痰降氣,方如三子養親湯合二陳湯。
4. 食哮
- 因飲食不節,痰食交阻,氣機不暢。
- 症狀:哮鳴兼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,舌苔厚膩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化痰平喘,方如保和丸加減。
5. 腎哮
- 多因久病及腎,腎不納氣。
- 症狀:喘促短氣,動則尤甚,腰膝酸軟,脈沉細弱。
- 治法:補腎納氣,方如七味都氣丸或金匱腎氣丸。
治療原則
發作期
當以祛邪治標為主,宣肺降氣,化痰定喘,根據證型選用相應方藥。
緩解期
應扶正固本,調理肺、脾、腎三臟,以防復發。常用方法如:
- 補肺固表:玉屏風散
- 健脾化痰:六君子湯
- 補腎培元:腎氣丸
相關名詞
哮證與喘證有別:
- 喘證以氣息急促為主,未必有哮鳴音;
- 哮證必兼痰鳴氣喘,且反復發作,纏綿難癒。
其他相關病證如:
- 喘鳴、喘喝、呷嗽、喘呼、哮吼等,均與痰氣交阻、肺失宣降相關,可互參。
哮證病程較長,若久病不癒,可致肺脾腎虛損,形成虛哮,治療更需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