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舌落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舌落下
病證名。又稱「懸壅垂腫脹」或「垂舌」,指懸壅垂(小舌)腫脹下垂,並伴有疼痛不適之症。此病多因脾胃積熱,熱毒上蒸咽喉所致;亦有因脾虛氣弱,肌肉失養而鬆弛下垂者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積熱:
多因嗜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火熱之邪,致脾胃蘊熱,熱毒循經上攻咽喉,燻灼懸壅垂,使其氣血壅滯,腫脹下垂,甚至疼痛難忍。 - 脾虛氣弱:
脾主肌肉,若脾氣不足,中氣下陷,則肌肉失於固攝,懸壅垂鬆弛無力,導致下垂。此類患者多兼見氣短乏力、面色淡白等虛象。
臨床表現
- 懸壅垂腫脹下垂,色紅或淡白。
- 自覺咽喉異物感,吞嚥或說話時有阻滯感。
- 熱證者多伴疼痛、口乾、舌紅苔黃;虛證者則無明顯疼痛,但易反覆發作,兼見神疲氣弱。
治療方法
-
熱毒上攻證: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
- 方藥:
-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,清瀉脾胃積熱。
- 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: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、玄參等,專治熱毒上壅咽喉。
- 外治:可用鹽橄欖燒灰存性,研末吹喉,或以熟鹽點敷患處,以收斂消腫。
-
脾虛氣陷證:
- 治法:補中益氣,升陽固攝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,健脾益氣,升提下陷之氣。
古籍參考
《鮑氏驗方新編》記載:「小舌落下,鹽橄欖連核燒灰存性,研末吹之即止。」此法適用於熱證腫痛,取其清熱、收斂之效。
本病辨證需分虛實,熱毒者急當瀉火,脾虛者緩以補益,治法各有所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