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催命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催命癧

催命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之重症,特徵為瘰癧環繞頸項而生,潰破後久不收口,瘡面晦暗,膿水清稀,或夾雜敗絮狀物。其名源於《瘍科全書》,因病情凶險,纏綿難愈,預後多不良,故以「催命」喻其險惡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由瘰癧(淋巴結結核)失治或誤治演變而成。其核心病機為:

  1. 虛損為本:患者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氣血,肺腎陰虧,虛火內灼,煉液為痰,痰凝結聚成核。
  2. 毒邪深陷:瘰癧初期未及時消散,痰毒鬱久化熱,腐肉成膿,潰後氣血更虛,毒邪深伏,正不勝邪,致瘡口難斂。
  3. 經絡壅滯:頸側為少陽經所過,痰毒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,潰後經脈敗壞,故纏繞頸項而發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瘰癧串生頸項,質硬漸軟,破潰後形成竇道或潰瘍,瘡口邊緣蒼白,膿液稀薄,或見干酪樣分泌物,周圍皮膚紫暗。
  • 全身症狀:形體消瘦,潮熱盜汗,顴紅口乾,或畏寒乏力,舌紅少苔或淡胖有齒痕,脈細數或沉弱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扶正祛邪」為綱,分階段辨治:

  1. 陰虛痰火證

    • 主證:瘡口晦暗,膿少質稠,午後低熱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清骨散消瘰丸加減(銀柴胡、知母、玄參、牡蠣等)。
  2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證:潰瘍經年不愈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加減(黃芪、當歸、白朮、皂角刺等)。
  3. 陽虛寒凝證(少見)

    • 主證:瘡口冷痛,周圍皮色灰暗,畏寒肢冷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通滯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陽和湯加減(麻黃、熟地、鹿角膠等)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外敷沖和膏陽和解凝膏以溫通散結。
  • 已潰成瘺: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
古籍記載

《瘍科全書》指出:「此證由瘰癧遷延,毒結三陰,正虛不能化毒,最為險候。」強調正氣虧虛與毒邪深伏為關鍵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
此病反映中醫「癆瘵」與「陰疽」交織的複雜病機,臨床須細辨虛實,慎防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