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歇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歇經,簡稱歇,為中醫婦科特有之名詞,指女子經水已通,然至期而未至,卻無明顯病態之現象。此概念首見於清代醫家吳道源所著《女科切要》,其言:「有室女經水既通,而至期復又不來者,必須視其有症無症,驗其似疾非疾。若面色不改,飲食如常,身無內熱,名曰歇經。」
中醫理論解析
歇經之形成,與臟腑氣血之調和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月經之週期性來潮,賴乎肝脾腎三臟協調,衝任二脈充盈,氣血平和。若素體陰陽平和,雖屆期經水未至,然無面色萎黃、形瘦內熱等虛象,亦無少腹脹痛、胸脅滿悶等實症,中醫視為氣血暫時性自我調節,非屬病態。
與閉經之鑑別
歇經需與「閉經」嚴格區分。閉經者,多因氣滯、血瘀、痰濕阻絡,或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,致衝任失養,月經閉止不行,常伴隨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、五心煩熱等虛症,或舌暗瘀斑、脈沉澀等實症。而歇經者,臟腑無損,氣血未亂,僅週期偶爾延期,屬生理性暫時停歇,猶如天地之氣有閉藏之時,故稱「歇」。
體質與環境因素
歇經現象多見於青春初潮後之室女,因腎氣未充,天癸雖至而未穩,月信或有不調。此外,情志驟變、水土不服、驟遇寒熱等外因,亦可能擾動氣機,使經水暫歇。然此類狀況若無連續三個週期以上異常,且無兼症,中醫多主張靜觀其變,待氣血自和。
古籍補充
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提及:「經血之行,必有常期。凡欲亂者,當察其有無邪症。」強調月經偶失常度時,需審其是否為內外邪氣干擾。歇經之特質,正在於「無邪可察」,此與現代醫學所述「生理性月經延遲」概念相通,然中醫更注重整體氣血狀態之評估。
歇經一說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之思維,對於無症可辨之生理變化,不妄投攻補,強調人體自我調節之能,亦反映古典醫籍對婦科生理觀察之細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