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歇至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歇至脈
歇至脈為中醫脈象名,指脈搏跳動過程中出現規律或非規律性之停頓,須依其歇止頻率、節律及兼雜脈象,區分為生理性代償或病理性變化。《瀕湖脈學》有云:「促結之脈,止無常數;代脈之止,有常數也」,可見歇至脈當細辨其屬「促脈」「結脈」或「代脈」,方能析其病機。
病理特徵分述
- 促脈
數而時止,止無定數。《脈經》言:「陽盛則促」,多見於邪熱亢盛、氣血瘀滯之證。如溫病熱入營血,或痰飲阻遏心陽。因其脈率急促兼歇止,反映陽熱擾動與陰血消耗之矛盾。 - 結脈
緩而時止,止無定數。主陰盛氣結,《診家正眼》載:「陰凝則結」,常見於寒痰瘀血內阻、心陽不振。如胸痹証見此脈,多因痰濁閉阻心脈,氣血滯澀所致。 - 代脈
止有定數,良久方來。《靈樞·根結》稱其為「代則氣衰」,提示臟氣衰微,氣血不相續接。臨床多見於久病心氣虧虛、真臟氣泄者,如怔忡、風心病後期。
生理性歇至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提及:「脈有逆從四時,未有藏形……長夏胃微耎弱曰平」,健康者偶因情緒波動、勞倦或體位變化,暫現歇止而無他証相佐,屬氣血一時性不續,非為病態。
病機探微
歇至脈之形成,根源在「氣血—經脈—臟腑」聯動失常。
- 氣機逆亂:陽熱迫脈則促,陰寒遏陽則結,均致脈道壅遏而歇止。
- 真氣虧損:心主血脈,若心氣虛衰無力推動(如代脈),脈道失充而止歇。
- 邪實阻絡:痰瘀內阻脈道,氣血運行澀滯,亦現結代。
經典論述佐證
《傷寒論》178條:「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;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。」此明言外感病中歇至脈之辨證綱領。又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代脈元因臟氣衰」,揭示內傷雜病見代脈之危候特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