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協調陰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協調陰陽:中醫理論的核心調治原則

陰陽理論在中醫學中的基礎地位

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根本架構,貫穿於生理、病理、診斷及治療各個層面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確指出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」在中醫學視角下,人體健康狀態實質上就是陰陽動態平衡的表現。

臨床上,醫師通過辨析陰陽狀況來把握疾病本質:疾病部位的表裡、症狀性質的寒熱、正邪交爭的虛實,皆可歸屬於陰陽範疇。《靈樞·病傳》載:「明於陰陽,如惑之解,如醉之醒。」唯有通曉陰陽變化規律,方能精準辨識疾病機轉。

陰陽失調的病理表現形式

人體陰陽失衡主要呈現三種病理型態:

  1. 陰陽偏盛:表現為「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」的實證特徵。陽氣過亢多見高熱、面赤、煩躁等症;陰寒壅盛則表現為形寒肢冷、腹痛便溏等症。
  2. 陰陽偏衰:表現為「陽虛則寒,陰虛則熱」的虛證特徵。陽氣不足多見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;陰液虧虛則常見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。
  3. 陰陽格拒:為陰陽失衡的特殊狀態,包含「陰盛格陽」的真寒假熱與「陽盛格陰」的真熱假寒兩種錯雜證候。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」即屬此類。

協調陰陽的治療體系

中醫調治陰陽的技術體系豐富多元,主要體現在以下面向:

藥物調治

依據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的基本原則,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的藥物四氣(寒熱溫涼)五味(酸苦甘辛鹹)各有陰陽屬性。例如:

  • 補陽藥如附子、肉桂性溫熱,可溫補命門之火
  • 滋陰藥如生地、麥冬性寒涼,能清養肺腎之陰
  • 黃連、梔子等苦寒藥可清瀉實熱
  • 乾薑、吳茱萸等辛熱藥能溫散陰寒

針灸調衡

通過經絡系統調節陰陽氣血,《靈樞·根結》指出:「用針之要,在於知調陰與陽。」具體操作包含:

  • 補瀉手法:燒山火(補陽)、透天涼(瀉熱)等復式手法
  • 穴位配伍:太溪(腎經原穴)配復溜滋腎陰,命門(督脈)配關元溫腎陽
  • 子午流注:依時辰選穴以順應陰陽消長節律

導引養生

《內經》提倡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的養生之道,包括:

  • 呼吸吐納:六字訣中的「呵」字泄心火,「吹」字補腎陽
  • 運動導引:八段錦「兩手攀足固腎腰」調整陰陽經脈
  • 起居調攝:春夏季夜臥早起以應陽氣,秋冬季早臥晚起以養陰精

生理性陰陽消長與調攝

人體陰陽並非靜止狀態,而是處於晝夜節律性的消長變化中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記載:「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;日中至黃昏,天之陽,陽中之陰也;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;雞鳴至平旦,天之陰,陰中之陽也。」這種生理節律體現在:

  • 衛氣晝行於陽(體表),夜行於陰(臟腑)
  • 脈象呈現旦慧、晝安、夕加、夜甚的變化
  • 五臟精氣隨月相盈虧而波動

維持這種自然節律的關鍵在於《內經》強調的「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」,具體包括:

  • 飲食調配:晨食溫熱以助陽氣升發,暮食清淡以利陰氣收斂
  • 情志調和:喜樂(陽)與寧靜(陰)保持動態均衡
  • 勞逸結合:形勞(陽)與神靜(陰)相互為用

《類經》總結云:「人之疾病,雖非一端,然必有其本,或本於陰,或本於陽,病變雖多,其本則一。」協調陰陽作為中醫治則總綱,既指導具體治療方案的制定,也蘊含著中華文化「致中和」的生命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