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協寒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協寒利

病證名
協寒利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脾胃寒盛所致之洩瀉,屬寒性腹瀉範疇。其特徵為大便溏薄、清冷,甚至如水樣,並伴有明顯的臍下寒冷感,故又稱「鶩溏」。《傷寒捷訣·腸垢鶩溏》記載:「協寒利者,曰鶩溏,臍下必寒。」此病證多因脾胃陽氣不足,或外感寒邪直中臟腑,導致中焦虛寒,運化失司,水穀不別,下趨大腸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陽虛:素體陽氣虛弱,或久病傷陽,脾胃失於溫煦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導致寒濕內停,下注大腸。
  2. 外寒侵襲:外感寒邪,直中太陰,寒滯中焦,阻遏脾陽,使水濕不得運化,下迫為瀉。
  3. 飲食生冷:過食寒涼生冷之物,損傷脾陽,寒從內生,而發為協寒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大便溏薄或清稀,色淡無臭,狀如鴨糞(鶩溏)。
  • 臍下或腹部冷痛,喜溫喜按。
  • 畏寒肢冷,口不渴,或喜熱飲。
  • 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濡緩。

治法
溫中祛寒、健脾止瀉為主,佐以助陽化濕。

常用方劑

  1.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溫中散寒,補益脾胃。適用於脾胃虛寒、腹痛泄瀉者。
  2.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
    • 組成: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回陽救逆,溫中散寒。適用於陽氣衰微、寒邪內盛之重症。
  3. 附子理中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• 組成:理中湯加附子。
    • 功效:增強溫陽散寒之力,適用於陰寒內盛、四肢厥逆者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寒瀉(寒洩):泛指因寒邪所致之腹瀉,包含外寒與內寒,範圍較廣,協寒利屬其中一類。
  • 鶩溏:專指脾胃虛寒所致之大便溏瀉,與協寒利症狀相通,但更強調大便性狀如鴨糞。

總結
協寒利為脾胃陽虛或寒邪內侵所致之寒性腹瀉,臨床以温中散寒為主要治法,可選用理中湯、四逆湯等方加減。其與寒瀉、鶩溏等證候相關,但病機與表現略有側重,需結合具體脈證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