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協熱下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協熱下利

病證名。指外感表熱之邪未解,又隨經入裡,與腸道內熱相結,迫及大腸而引發的下利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後為《衛生寶鑒·補遺》具體闡述:「協熱下利,臍下熱,大便赤黃,或有腸垢者,治用仲景黃芩湯。」其病理機制在於表裡同病,熱邪內陷,導致大腸傳導失司,糞便與熱相搏,故見下利兼有熱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表熱未清,內陷腸道:多因外感風熱或暑濕之邪,未及時宣散,邪熱由表入裡,下迫大腸。
  2. 裡熱蘊結:素體陽盛或飲食辛熱,使腸道積熱,與外邪相合,加重下利之勢。
  3. 氣機失調:熱鬱於內,阻滯氣機,使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遂成瀉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泄瀉頻作,糞色黃赤黏稠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、腸垢(黏液),肛門灼熱。
  • 兼症:臍周或下腹覺熱,小便短赤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或浮滑。
  • 特徵:多有外感病史,表證未罷而現裡熱下利,與純裡證之熱瀉(如葛根芩連湯證)不同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熱瀉:純屬裡熱下迫,無表證,腹痛劇烈,瀉下急迫如噴射。
  • 火洩:多因肝火犯脾或心火下移,伴急躁易怒、口苦等症,瀉勢猛而量少。
  • 寒熱錯雜利:如烏梅丸證,下利與四肢厥冷並見,寒熱互現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核心治則:清解表熱,兼瀉腸裡濕熱。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黃芩湯(《傷寒論》):黃芩苦寒清腸熱,芍藥緩急止痛,甘草、大棗和中。原方用於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」,後世引申治協熱利。
    • 葛根芩連湯:若表證明顯(惡風、汗出),加葛根解肌升清,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。
  • 加減要點
    • 熱重加梔子、馬齒莧;
    • 濕盛合六一散;
    • 夾食滯加山楂、神麴。

典籍溯源

《傷寒論》雖未直提「協熱下利」之名,但其太陽病篇與少陽病篇多見表裡同病致利之論,為後世立論基礎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「協熱」與「協寒」下利,強調辨表裡寒熱之輕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明言:「協熱利者,裡有熱邪,協表熱而為下利也。」

此證屬中醫「痢疾」「洩瀉」範疇,現代臨床常見於腸道感染、急性腸炎等病,然須緊扣「表裡俱熱」之病機,方不致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