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協熱下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協熱下利

協熱下利是一種臨床病證,指的是外邪表熱入裏,導致泄瀉症狀。常見症狀包括發熱、腹痛、腹瀉,大便顏色赤黃,有時出現腸垢。治療上,可使用仲景黃芩湯。

病因病機 協熱下利的病因主要有三種:外感風熱、內傷濕熱以及飲食失節導致的脾胃損傷。

  • 外感風熱:意指由外界病原體(風邪)入侵體內,在經過皮膚表層後,進入人體深處引起發熱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  • 內傷濕熱:指由內部因素引起的濕熱,可能是由於長期不良飲食習慣、飲食不衛生或脾胃虛弱,導致濕熱積聚在腸胃,引起腹瀉等症狀。
  • 飲食失節導致的脾胃損傷:飲食不節制、暴飲暴食、過飽過冷等因素會傷害脾胃功能,使體內陰陽失衡,邪熱內生,影響腸胃消化功能,從而引起腹瀉。

診斷和治療 診斷協熱下利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包括發熱、腹痛、腹瀉,大便顏色赤黃,出現腸垢等症狀。治療上,以清熱利濕、和胃止瀉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黃芩湯、葛根芩連湯、白頭翁湯等。

預防措施 協熱下利的預防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  3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4. 在感冒、發熱等疾病時,要及時治療,避免病情加重。

協熱下利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患者在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立即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