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協熱自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協熱自利
病證名,指外感表熱未解,邪熱內傳陽明或太陰,與腸道水濕相搏,迫津下注而致泄瀉。又稱「火瀉」、「火洩」,屬中醫「熱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外感風熱或暑濕之邪,初犯肌表(太陽經),若表證未罷,邪熱已內陷陽明或太陰,與腸道濕熱相結,形成「表裡俱熱」之勢。熱性急迫,濕性趨下,兩者相協,迫使腸道傳導失常,水穀不分而下注,故見暴瀉如注、腹痛陣作、肛門灼熱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泄瀉急迫,糞色黃褐臭穢,或夾黏滯,瀉時腸鳴輒痛,痛一陣即瀉一陣。
  2. 兼症:身熱口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浮數;若表證未除,可見惡風、發熱等表證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止利,兼解表邪
    • 代表方劑:葛根芩連湯(《傷寒論》),解表清裡並重,適用於表邪未盡、裡熱已盛之協熱利。
    • 黃芩芍藥湯(《醫宗必讀》引自張仲景法),側重清腸熱、和營止痛,治熱迫腸道之腹痛暴瀉。
  2. 隨證加減
    • 濕重者加滑石、車前子分利水濕;
    • 熱毒盛者加白頭翁、秦皮清熱解毒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指出:「太陽病,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」此為表邪誤下,熱陷陽明致協熱利的經典論述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釋火洩特徵,強調「痛一陣瀉一陣」為火熱攻衝之象,需清熱為要。

鑒別診斷

需與寒濕泄瀉(瀉下清稀、無臭)、食滯泄瀉(酸腐臭穢、瀉後痛減)及脾虛泄瀉(纏綿乏力、完穀不化)區別,協熱自利以熱象明顯、瀉勢急迫為辨證關鍵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熱瀉:泛指各種熱邪所致的泄瀉,協熱自利屬其中一類。
  • 火洩:突顯火熱之性,症見暴瀉、肛痛,與協熱自利概念互通。

(注:本文純粹從中醫理論角度闡述,不涉及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