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閉爲中醫病證名,指外邪侵襲人體,閉阻耳竅,導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的病證。此病證首見於《景岳全書》卷二十七,書中明確指出:「邪閉者,因風寒外感亂其營衛而然,解其邪而閉自開也。」其病機主要在於風寒外邪侵襲,擾亂人體營衛之氣,使氣血運行失調,導致耳竅閉阻不通。
從中醫病因病機角度分析,邪閉的發生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由表入裏,循經上擾耳竅,致經氣閉塞不通。
- 營衛失調:衛外不固,營陰不守,使外邪得以乘虛而入,閉阻清竅。
- 經絡受阻: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等循行於耳周的經絡受邪,氣血運行不暢。
臨床表現方面,邪閉常見以下特徵:
- 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或耳聾
- 多伴有外感症狀如惡寒發熱、頭痛身楚
- 耳內或有脹悶感
- 舌苔薄白,脈浮緊
在治療上,當遵「其在表者,汗而發之」的原則,以疏風散寒、宣通耳竅爲主要治法。張景岳提出:「當於傷寒門察證治之,邪解而耳自愈也。」臨床常用方劑包括:
- 九味羌活湯加減:具有發汗祛濕、兼清裏熱之效,適用於外感風寒濕邪兼有裏熱者。
- 麻黃湯加減:功專發汗解表、宣肺平喘,適用於風寒表實證明顯者。
- 其他變方:可根據證候酌加辛夷、蒼耳子、石菖蒲等宣通鼻竅之品;若兼有少陽證者,可合用小柴胡湯。
此外,邪閉與其他耳聾證型需作鑑別:
- 與「腎虛耳聾」相鑑別:後者多屬漸發,伴有腰膝痠軟等腎虛見證
- 與「痰火耳聾」相區分:該證多見耳鳴如潮,伴有胸悶痰多等痰熱之象
- 與「氣滯血瘀耳聾」相辨別:此類常見於外傷後,聽力漸退且有明顯瘀血徵象
在病理傳變方面,若邪閉失治,可能發展爲:
- 邪鬱化熱,轉爲風熱閉耳
- 久病入絡,形成氣滯血瘀證
- 耗傷正氣,變生虛實夾雜之候
從中醫理論體系來看,邪閉證的辨治體現了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結合,既要解表祛邪,又要調和營衛,同時注重局部耳竅的宣通,方能取得良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