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邪喘

病證名,屬於氣喘之一種,因寒邪伏肺所致。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本證主要由外感寒邪內伏肺中,導致肺氣壅塞,關竅不通,氣機升降失調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寒邪侵襲肌表,內犯於肺,或素有痰飲內停,復感寒邪,使肺氣鬱閉,宣肅失常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邪氣滯留,肺氣不得宣暢,則發為喘逆。此外,寒性收引,易使氣道不利,故患者常見呼吸困難、咽喉窒塞等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上氣喘逆,呼吸不利,咽喉如塞,甚則有欲嘔吐之感。若寒邪鬱而化熱,可兼見身熱;若邪氣閉鬱較重,脈道受阻,則六部脈象皆可呈現伏脈。此外,或伴咳嗽痰白、胸悶等寒邪束肺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喘逆氣促:呼吸急促,多因寒邪閉肺,肺失宣降所致。
  2. 咽喉窒塞:寒邪凝滯氣道,使咽喉如有物阻。
  3. 脈象伏澀:寒邪內伏,氣機阻滯,可見脈沉伏或緊。
  4. 兼寒熱證:若寒邪未化熱,多無汗、惡寒;若鬱而化熱,則可出現身熱。

治療原則
發散風寒、宣肺平喘為主,佐以降氣化痰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麻黃散:主治風寒外束,肺氣壅閉之喘證,以麻黃宣肺散寒為主藥。
  2. 射乾麻黃湯:適用於寒飲內停、痰氣互結之喘逆,方中射乾開結化痰,麻黃宣肺散寒。
  3. 五虎湯:用於風寒襲肺,痰熱內蘊之喘咳,兼具解表清裏之效。

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寒喘:同屬寒邪犯肺,但寒喘多見痰稀白、畏寒明顯,邪喘則以氣道窒塞為特徵。
  • 熱喘:邪喘若寒鬱化熱,可兼見熱象,但病機仍以寒邪為本,需與純熱喘區別。

補充說明
邪喘之證,臨床需詳辨寒熱偏重及痰飲有無。若寒邪久伏,氣鬱化熱,可適當佐以清泄;若痰濁壅盛,則宜加強化痰降氣之力。此外,調護上宜避風寒,以免病情反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