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風,為中醫病因學之重要概念,屬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首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」,尤以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載「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」為經典論述,揭示其發病迅疾之特性。
邪風之基本特性
風性善行數變,具主動、升發、向外之特質,致病特徵如下:
- 陽邪輕揚:易襲陽位,如頭面、肌表,致頭痛、汗出、惡風等症。
- 善動不居:症狀遊走不定,如風痺之疼痛轉移、風疹之瘙癢此起彼伏。
- 兼邪為患:常與寒、濕、熱相合,形成「風寒」「風濕」「風熱」等複合病邪。
邪風致病機制
風邪侵襲人體,首犯皮毛,內擾經絡臟腑,其病理影響可分三層:
- 在表:衛陽受遏,見發熱、惡風、鼻塞、脈浮緩。
- 在經:阻滯氣血,致肢體麻木、口眼喎斜,如中風證之輕者。
- 入裏:引動肝風,致眩暈、抽搐,甚則「風痰上擾」而發癲癇。
古籍論述溯源
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詳述八方虛風致病之異,提出「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,主生;從其衝後來為虛風,主殺」,區別正常氣候與致病邪風。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中更明言「風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」,強調其雙面性。
邪風與內生風證之別
外感邪風與內生肝風(如熱極生風、血虛生風)雖同稱「風」,然病因迥異:外風起於六淫,治宜疏解;內風源於臟腑失調,治當平熄。然臨床上,外風久羈可引動內風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所述「外風引動內風」之候。
此概念貫穿中醫理論體系,為辨治外感病及部分內傷雜病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