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邪乾」乃中醫經典病機術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遺篇·刺法論》,其核心指病邪侵擾人體,導致氣機紊亂之病理狀態。原文「真氣不正,故有邪乾」與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乾」二句,實為中醫「正邪相爭」理論之精髓。
從經絡氣化論析之,「邪乾」之發生,關鍵在於真氣(即正氣)運行失序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指出:「真氣者,經氣也。」當經氣循行失度,衛外之力薄弱,外邪遂乘虛內犯。此過程具體表現為三焦氣化失常,營衛失和,如《難經·八難》所述:「氣者,人之根本也。」邪氣干擾氣化,可致上焦宣發不利、中焦運化失職、下焦泌別失司。
六淫致病機轉中,邪乾往往呈現階段性發展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篇揭示,風寒之邪初客皮毛,正氣奮起抗邪於表,若正虛不敵,則邪氣由太陽漸傳少陽、陽明,甚入三陰。此即邪由表入裏、由淺入深之「干犯」過程。溫病學派更補充「邪從口鼻而入」的傳變途徑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論及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,皆屬邪乾之不同形式。
在臟腑病機層面,《金匱要略》強調「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」,風邪干肝則掉眩,寒邪干腎則收引,濕邪干脾則痞滿。其機理在於邪氣擾動臟腑氣機,如肝主疏泄,邪干則疏泄太過或不及;肺主肅降,邪干則宣降失常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指出內邪(飲食勞倦)干犯中焦,可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之變。
氣血津液病變中,邪乾表現尤為多元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:「邪干於血,則血泣而不行」,說明瘀血形成與邪客脈絡相關。朱丹溪提出「痰濕中阻」乃「邪干津液」之果,情志之邪干擾氣機,津液停聚為痰,痰復為邪干擾他處,形成惡性循環。
就五行生剋而言,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邪氣干犯,必乘所勝」,如心火本克肺金,若火邪過亢反侮肺臟,則見咳血衄血;肝木郁極化火,橫逆犯胃,則現嘔酸脅痛。此類相乘相侮,均屬邪乾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