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乾心痛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邪乾心痛啼

邪乾心痛啼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小兒因寒邪侵擾心脈,導致氣機阻滯、心絡不暢,發作心前區疼痛而啼哭不止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尤其心氣虛弱,易受外邪侵襲。若寒邪直中,或稟賦虛怯,厥陰之氣上逆,寒凝氣滯,致心脈痞塞不通,不通則痛,故見心痛而啼。此證多與小兒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調護失當相關,亦可因外感風寒誘發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突發心前區絞痛,啼哭不安,面色蒼白或青紫,手足不溫,甚則冷汗出,唇舌暗淡,苔白或滑,脈緊或沉遲。此類啼哭與一般煩躁哭鬧有別,多伴隨明顯的疼痛體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溫散寒邪、開竅通絡為主,首選蘇合香丸。此方由蘇合香、麝香、冰片等芳香開竅之品組成,能通陽散寒、宣痹止痛,適用於寒邪閉阻心脈之急症。若兼氣血不足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等養血活血之藥;若寒凝甚者,可配伍桂枝、細辛以增強溫通之力。

古籍論述

《普濟方·卷三百六十一》載:「小兒稟受虛怯,厥氣上逆,痞而不散,故發心痛而啼也。」指出此證與小兒體質虛弱、氣機逆亂密切相關,強調寒邪內干、心脈痹阻為核心病機。

辨證要點

此證需與小兒夜啼積滯腹痛等區別。邪乾心痛啼以突發性心痛為主證,且多呈陣發性發作,伴有寒象;若因乳食積滯或受驚致啼,則痛處多在脘腹,且伴隨消化或神志症狀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從經絡角度而言,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絡易受寒邪侵擾,寒性收引,致血脈拘急,發為心痛。故此證亦可從溫通心陽、調和營衛著手,輔以艾灸內關、膻中等穴,以助行氣活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