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害空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害空竅
病證名。空竅,泛指人體與外界相通之孔竅,如口、鼻、耳、目等。邪害空竅指外邪侵襲這些孔竅,導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症。「邪」在此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等致病因素,或疫癘之氣。
中醫理論基礎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提到:「邪害空竅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。」此段論述指出,當外邪侵犯空竅時,人體之陽氣運行受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導致孔竅功能失調。中醫認為,空竅為氣機出入之門戶,亦是五臟之外候,故其病變往往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聯。
病理機制
-
邪氣性質與侵犯途徑:
- 風邪:風為百病之長,易襲陽位,常侵犯頭面空竅,導致鼻塞、流涕、目赤等。
- 寒邪:寒性收引,易凝滯氣血,可致鼻竅不通、耳鳴、耳聾等。
- 濕邪:濕性黏滯,易蒙蔽清竅,可見耳竅流膿、口黏膩、目瞼重濁等。
- 燥邪:燥易傷津,可致鼻腔乾燥、口唇皸裂、眼睛乾澀等。
- 火邪:火性炎上,易致口舌生瘡、目赤腫痛、耳鳴如潮等。
-
臟腑關聯:
- 肺開竅於鼻:肺氣失宣,鼻竅不通,可見嗅覺異常、鼻淵(鼻竇炎)等。
- 肝開竅於目: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,可致目赤腫痛或視物模糊。
- 心開竅於舌:心火上炎則舌瘡、口糜;心血不足則舌淡無華。
- 脾開竅於口:脾濕不化則口甜、口膩;脾氣虛弱則口淡無味。
- 腎開竅於耳:腎精虧損則耳鳴耳聾;腎陽不足則耳竅失養。
臨床表現
邪害空竅的症狀因邪氣性質與侵犯部位而異,常見表現包括:
- 鼻竅:鼻塞、流涕、嗅覺減退、鼻衄(鼻出血)。
- 耳竅:耳鳴、耳聾、耳痛、耳內流膿。
- 目竅:目赤腫痛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、乾澀。
- 口竅:口瘡、口乾、口苦、味覺異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邪害空竅,首重辨證求因,根據邪氣性質及臟腑虛實施治:
- 袪邪:如風邪用辛散解表(如防風、薄荷),寒邪用溫通散寒(如桂枝、細辛),濕邪用化濕健脾(如藿香、蒼朮)。
- 調理臟腑:如清肝明目(如菊花、決明子)、健脾益氣(如黃耆、白朮)、滋腎填精(如熟地、山茱萸)。
- 通竅開閉:如辛夷、石菖蒲等藥材具芳香開竅之效,可改善孔竅閉塞。
經典文獻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脈度》亦言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。」強調空竅與五臟之密切聯繫,故治療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