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疾為中醫重要病機概念,泛指一切外感或內生之致病因素所引發的疾病總稱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言「以調虛實而除邪疾」,揭示其治療核心在於辨明虛實、祛除病邪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解析其內涵:
一、詞源與經典依據
「邪」與「疾」二字分指致病因素與病理狀態。《說文解字》釋「邪」為「不正之氣」;「疾」則形容病勢急驟。二者合稱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五變》亦載:「邪疾輕而不可勝數」,強調邪氣致病之廣泛性。
二、中醫理論基礎
- 病因學角度
- 外邪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之邪,自表入裏,客於經絡臟腑。
- 內邪:情志失調、飲食勞倦致氣滯、血瘀、痰濕等病理產物,如《丹溪心法》所述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」。
-
病機特點
邪疾發病遵循「正邪相爭」理論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云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指出正氣不足則邪易侵襲,其傳變可依三陽、三陰經層次深化。
三、辨證與分類
- 按邪氣性質
- 實邪:發病急驟,如風邪犯肺之咳嗽、寒邪客胃之劇痛。
- 虛中夾邪:久病正虛而邪戀,如脾虛濕困之腹脹。
-
按病位層次
- 經絡邪疾:如風寒濕痹阻經脈之關節痛。
- 臟腑邪疾:如肝陽上亢之眩暈,屬內風挾痰上擾清竅。
四、治法舉隅
-
祛邪原則
- 汗法:解表邪,如麻黃湯發汗祛寒。
- 消法:化內邪,如二陳湯燥濕化痰。
- 通法:逐瘀滯,如血府逐瘀湯行氣活血。
-
調補結合
若正氣虧虛,需攻補兼施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薯蕷丸治虛勞挾風邪,以健脾益氣佐祛風。
五、邪疾概念之延伸
後世醫家擴充其義,如吳又可《溫疫論》論癘氣致病,歸屬「異氣邪疾」;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強調瘀血為邪,深化內傷邪疾理論。
此概念貫穿中醫臨床,體現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