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戀心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戀心包
邪戀心包,又稱邪陷心包,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邪或內生病理因素(如痰熱、瘀毒等)侵犯心包絡,導致神明被擾的一類危重證候。心包在中醫理論中為「心之宮城」,代心受邪,一旦邪氣內陷,易引發神識異常,臨床以意識障礙、驚厥譫妄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內陷:溫病過程中,熱邪熾盛,深入營血,逆傳心包,如風溫、春溫等病證。
- 痰濁蒙蔽:素體痰濕偏盛,或熱邪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上蒙心竅。
- 瘀毒阻絡:久病瘀血內停,或熱毒壅滯,阻塞心包絡脈,擾亂心神。
- 情志化火:七情過極,氣鬱化火,火邪上炎,燔灼心包。
臨床表現
- 神識異常:昏迷不醒、譫語躁動,或神昏譫妄。
- 痰熱徵象:喉中痰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- 熱極生風:肢體強直、抽搐痙攣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其他兼症:高熱不退、面赤氣粗、小便短赤,或見斑疹隱隱。
治法與方藥
邪戀心包屬急重證候,治療需分虛實寒熱,總以開竅醒神為先,佐以化痰、瀉熱、逐瘀等法:
- 熱陷心包
- 治法:清熱解毒,開竅醒神。
- 方藥:安宮牛黃丸(清心豁痰)、紫雪丹(熄風鎮痙)、至寶丹(化濁開竅)。
- 痰蒙心竅
- 治法:滌痰開竅,清熱醒神。
- 方藥:菖蒲鬱金湯合導痰湯,或蘇合香丸(寒痰閉阻者)。
- 瘀阻心包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開竅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加減,配合麝香、冰片等芳香開竅之品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心包與溫病:清代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提出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」,闡明溫病邪氣迅疾內陷的傳變路徑。
- 痰熱與神昏:此證與西醫「腦炎」「腦膜腦炎」等病症有部分交叉,但中醫強調「痰熱壅盛」的病理核心,治療側重祛痰通絡。
邪戀心包多見於外感熱病極期或內傷雜病危重階段,屬中醫「閉證」範疇,臨床須辨明痰、熱、瘀之偏盛,及時施治以防邪閉心神、陰竭陽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