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留三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留三焦
病證名,指外邪侵擾或內生病理產物(如濕熱、痰飲等)滯留於三焦,導致其氣化功能失調,進而影響水液代謝與氣機通調的病理狀態。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司全身水道通行與氣化,邪氣留滯時,可表現為上、中、下三焦分部失調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內侵:風寒、暑濕等外邪襲表,由淺入深,內傳三焦,阻遏氣機。
- 內生邪氣: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致濕熱內生,或痰飲停聚,蘊結三焦。
- 臟腑失和:肺、脾、腎等臟功能失常,水液輸布障礙,積滯三焦。
臨床表現
依邪氣性質與三焦分部,可有以下證型:
1. 水濕停滯三焦
- 病機: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內停。
- 症狀:胸脅脹滿、脘腹痞悶、小便短少不利、下肢浮腫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2. 濕熱蘊結三焦
- 病機:濕熱之邪留戀三焦氣分,多見於溫病或內傷雜病。
- 上焦證:咳嗽痰黏、胸悶氣促。
- 中焦證:腹脹納呆、大便溏滯不爽。
- 下焦證:小便澀痛、淋瀝不盡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疏通三焦、祛邪利水」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方:
- 水濕停滯:方用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合三仁湯(《溫病條辨》),以健脾滲濕、宣通三焦。
- 濕熱蘊結:方選蒿芩清膽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或甘露消毒丹(《醫效秘傳》),清熱化濕、分消走泄。
與其他病證鑑別
- 痰飲內停:多見局部水飲積聚(如懸飲、支飲),而邪留三焦以氣化失常為核心。
- 少陽病:邪犯少陽以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為主,三焦病變則側重水液代謝障礙。
此證常見於水腫、淋證、濕溫等疾病過程中,需辨明邪正虛實,調整治則。 (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