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邪熱

定義與基本概念
邪熱為中醫病因學與證候學中的專有名詞,具雙重涵義:

  1. 病因範疇:即「熱邪」,屬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「火熱之邪」的致病因素,其性炎上、耗氣傷津,易引動陽亢或積滯化火。
  2. 證候表現:指因外邪侵襲機體後,正邪相爭而呈現的發熱症狀,多屬實熱證,常見於外感病初期或裏熱熾盛階段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外感途徑:風熱、暑熱、溫毒等外邪由表入裏,蘊結於經絡臟腑,化熱化火。
  • 內生轉化:五志過極(如鬱怒化火)、飲食積滯(如膏粱厚味釀熱),或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鬱久化熱,形成內傷邪熱。
  • 病位特點:邪熱可客於衛分、氣分、營血分(依《溫病學》衛氣營血辨證),或循三焦傳變,如上焦肺熱、中焦胃火、下焦肝膽濕熱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感邪熱:發熱惡寒(表證階段)、口渴汗出、咽喉腫痛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;若入裏則見高熱煩躁、便秘尿赤、苔黃燥。
  • 內生邪熱:依臟腑不同而異,如心火熾盛之口舌生瘡、肝火犯肺之咳血、胃火上炎之齒齦腫痛等。

治法與用藥原則

  • 清解透邪:表熱宜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,裏熱需清熱瀉火(如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)。
  • 分經論治:如龍膽瀉肝湯清肝膽濕熱,瀉白散清肺熱,導赤散清心火等。
  • 兼顧陰津:邪熱易傷陰液,常配伍生地、麥冬等滋陰藥,如清營湯。

與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虛熱」之差異:虛熱由陰虛內生,症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;邪熱屬實證,以亢盛熱象為主。
  • 與「毒熱」之關聯:邪熱熾盛可成毒熱,表現為癰腫瘡瘍或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。

古籍考據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陽勝則熱」,奠定邪熱屬陽邪的理論基礎;《傷寒論》以白虎湯證闡述氣分大熱;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發展衛氣營血辨證,詳述邪熱傳變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