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舌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舌腫痛(懸壅垂腫痛)

定義與概述

小舌腫痛,又稱懸壅垂腫痛,是中醫對懸壅垂(即口腔內軟腭後端之垂狀組織)發生腫脹疼痛病證的稱謂。此症在傳統醫學中多歸類於喉科疾病,屬於「喉風」或「喉痹」範疇。若腫痛劇烈,致懸壅垂充血腫脹如旗狀,則又稱「懸旗風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小舌腫痛的發生主要與風熱上攻、火毒蘊結、氣血壅滯等因素相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:

  1. 風熱外襲

    • 外感風熱邪氣,循經上犯咽喉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出現紅腫疼痛。
    • 常見伴隨症狀:咽乾、口渴、發熱、微惡風寒等。
  2. 肺胃熱盛

    • 飲食辛辣炙煿,或過食辛熱之品,導致肺胃積熱,上熏咽喉,灼傷血肉。
    • 常見伴隨症狀:咽喉灼熱、口乾口臭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。
  3. 氣滯血瘀

    • 長久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或痰瘀互結,阻滯咽喉經絡,致使氣血不通而腫痛。
    • 常見伴隨症狀:咽喉有異物感、刺痛、舌質紫暗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懸壅垂腫脹下垂,顏色紅赤或紫暗,觸之痛甚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輕者僅咽喉不適,影響吞咽或言語。
    • 重者可波及整個軟腭,甚至妨礙呼吸。
    • 部分患者伴有口乾、發熱、痰黏難咯等相關症狀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1. 辨證分型

  • 風熱犯咽證
    • 治則:疏風清熱,利咽消腫
    • 代表方劑:銀翹散桑菊飲加減。
  • 肺胃熱盛證
    • 治則:清肺瀉胃,解毒消腫
    • 代表方劑: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氣滯血瘀證
    • 治則:理氣活血,化痰散結
    • 代表方劑:會厭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
2. 外治法

  • 吹藥療法:使用冰硼散西瓜霜等局部噴灑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針刺療法:針刺少商、合谷、天突等穴位,疏泄邪熱,緩解腫痛。
  • 含漱法:以金銀花、甘草、薄荷煎湯漱口,清熱利咽。

古籍參考

此症在古籍中多有記載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懸旗風,小舌腫垂下,紅如懸旗,此乃陽明積熱所致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:「懸壅腫痛,多因火熱上沖,治宜清降。」綜觀歷代醫家論述,此病多與熱邪上擾有關,治療首重清熱瀉火,兼顧調理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