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器械「小梯」之詳論

「小梯」乃中醫骨傷科專用之整復器械,載於元代危亦林所撰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。此器械主要用於肩關節脫臼之整復,其構造與運用原理蘊含中醫傷科「欲合先離」之復位思想,與現代骨傷力學暗合。

器械組成與形制

小梯由兩部分構成:

  1. 梯架主體:以硬木製成兩具對稱短梯,梯級間距需符合人體工學,以穩固支撐為要。
  2. 橫貫木棒:擇韌性佳之木材,直徑約三指幅,長度須超過患者肩寬,其中段以軟棉密裹,形成緩衝墊,避免復位時損及腋下經脈。

操作機理與中醫理論

依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所述,肩關節脫臼屬「骨錯縫」範疇,其復位需「拽之離而復合」。小梯之運用正合此理:

  • 力學設計:梯架與木棒構成槓桿支點,透過患臂拔伸產生反向牽引力,使肱骨頭循經筋走向復歸肩盂。
  • 經絡考量:腋下為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所過,棉墊包裹不僅防皮肉損傷,更有護衛經氣之效。

臨床操作要領

  1. 體位擺放:患者取坐位,兩具小梯相對立於患側,木棒橫架於梯級間,高度需與肩髃穴平齊。
  2. 器械定位:木棒棉墊處抵住腋下,須避開極泉穴,以免壓迫血絡。
  3. 復位手法:醫者握患臂先外展至「筋弛位」(約60度),後沿手陽明大腸經走向緩力拔伸,聞及「咔」聲即示復位成功。

此器械之妙,在於結合器械力學與中醫「筋喜柔而惡剛」之理,較純手法復位更易控制力道,尤適用於體壯氣實之患者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更發展出改良式三梯架,用於髖關節脫臼,可見其設計影響深遠。

註:小梯運用需嚴格遵循「量度骨法」(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),復位後當以杉皮夾縛固定,配合活血化瘀湯藥調理,方合中醫骨傷「器械-手法-藥物」三位一體之治療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