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邪所

邪所,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病邪侵襲人體的具體部位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明確指出病邪需依附於特定的經絡或臟腑,方能致病。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言:「無中其經,邪所乃能立虛。」意指若病邪未深入經絡,僅停留於淺表或局部(邪所),則通過治療可迅速祛除,使邪氣消散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病邪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,或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)侵襲人體時,必依附於特定部位,此即「邪所」。邪所的判斷關乎治療方向,例如:

  • 經絡邪所:邪客於十二經脈或奇經八脈,表現為循經疼痛或穴位壓痛,如風寒襲太陽經可見頭項強痛。
  • 臟腑邪所:邪入五臟六腑,引發功能失調,如濕邪困脾則腹脹泄瀉。
  • 三焦邪所:上焦(心肺)、中焦(脾胃)、下焦(肝腎)的邪氣停留,影響氣機升降。

臨床意義

  1. 定位病機:透過邪所的判斷,區分表裡、上下、經絡臟腑,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到「邪之中人,各有其處」。
  2. 指導治法:針對邪所施治,例如:
    • 邪在皮毛用汗法(如麻黃湯發散風寒)。
    • 邪在肌肉用瀉法(如刺絡放血祛瘀)。
    • 高世栻注「微瀉兼補」,強調攻邪時需顧護正氣,避免過伐。

經典延伸

《內經》進一步闡述邪所與正氣的關係,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說明邪所的形成與正氣虛弱相關。若正氣充足,邪氣不易停留;反之,正虛則邪易踞留成「所」。

綜上,邪所不僅是病邪的附著點,更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關鍵依據,透過明確邪所,方能精確施針用藥,達「立虛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