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正消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邪正消長」乃中醫病因病理之核心概念,闡述疾病發展過程中,邪氣與正氣相互對抗、彼此盛衰變化的動態關係。此概念源自《內經》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之論,為辨證論治的重要基礎。

邪氣與正氣之內涵

  • 邪氣泛指一切致病因素,包含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內生五邪(內風、內寒、內濕、內燥、內火),以及疫癘、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。其性剽悍,易傷形體、阻滯氣機。
  • 正氣為人體抗病與修復之本,含先天精氣、後天之氣(宗氣、營衛之氣)、臟腑經絡功能及陰陽平衡狀態。《靈樞》云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強調正氣充盛則外邪難侵。

邪正消長之病理機轉

  1. 邪盛正虛階段
    邪氣初犯,正氣未即時反應,或素體虧虛,呈現「邪盛正未虛」或「邪盛正已傷」。如太陽傷寒證,寒邪束表,衛陽被遏,見惡寒無汗;若正氣不支,則轉入少陰,現脈微細、但欲寐。
  2. 正邪交爭階段
    正氣奮起抗邪,形成拉鋸之勢,臨床表現多見於少陽病之「往來寒熱」,或溫病氣分證之高熱煩渴。此時病勢趨於劇烈,然亦為轉機之關鍵。
  3. 正勝邪退階段
    正氣漸復,驅邪外出,如陽明腑實證下後「脈靜身涼」、太陽病汗出而解;或通過汗、吐、下等途徑排出病邪,如痰濕從咳唾而出、瘀血隨經下泄。
  4. 邪勝正衰階段
    正氣潰敗,邪氣深入,如《傷寒論》「直中三陰」或熱入營血之證。此時臟腑受戕,甚則陰陽離決,危及性命。

與八綱辨證之關聯
邪正消長直接影響虛實變化:

  • 「實證」反映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,如壯熱、脈洪大。
  • 「虛證」乃正氣不足而邪氣未除,如神疲乏力、脈弱。
  • 「虛實夾雜」則為正虛邪戀或邪實正傷,如慢性水腫屬脾腎陽虛兼水濕停聚。

此消長過程亦貫穿六經、衛氣營血等辨證體系,為中醫動態觀察病情、預後判斷及立法用藥之圭臬。例如,扶正祛邪並舉之「補中益氣湯」治脾虛發熱,即體現攻補兼施以調和邪正之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