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痔
鼻痔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生有息肉,狀如榴子,漸次增大而下垂,阻塞鼻竅,致使氣息宣通受阻之病證。其名首見於《外科正宗》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鼻息肉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其病因病機與整體臟腑功能之關聯。
病因病機
鼻痔之形成,主要與肺、脾二臟功能失調,兼感外邪有關。
- 肺氣不清,風濕鬱滯:肺主宣發肅降,開竅於鼻。若肺氣壅滯,風熱或風濕之邪乘虛侵襲,鬱久化熱,煉津成痰,痰濕凝結鼻竅,遂成息肉。此說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「由肺氣不清,風濕鬱滯而成。」
- 脾虛濕聚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失健,水濕內停,上泛鼻竅,與痰熱搏結,亦可形成鼻痔。此類患者多見體倦乏力、舌苔白膩等脾虛濕盛之象。
- 氣滯血瘀:久病入絡,氣機不暢,血行瘀阻,痰瘀互結於鼻腔,使息肉堅硬難消。
臨床表現
鼻痔初起較小,症狀輕微,隨息肉漸長,可見:
- 鼻塞漸重,呼吸不暢,甚則張口呼吸。
- 嗅覺減退或喪失。
- 鼻流濁涕,色黃或白,質黏稠。
- 若兼風熱,可伴頭痛、鼻乾;若痰濕偏盛,則頭重昏蒙。
治療方法
中醫治療鼻痔,主張內外兼治,標本兼顧。
內治法
- 辛荑清肺飲(《外科正宗》)
- 組成:辛夷、黃芩、梔子、麥冬、百合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等。
- 功效:清肺瀉熱,宣通鼻竅。適用於肺經風熱鬱滯者。
- 二陳湯合蒼耳子散加減
- 適用:痰濕偏盛者,可加薏苡仁、白朮以健脾化濕。
- 血府逐瘀湯加減
- 適用:久病瘀阻者,佐以桃仁、紅花活血散結。
外治法
- 硇砂散點鼻
- 用法:以硇砂研細末,水調點於息肉根部,逐日施用,漸使息肉萎縮。
- 注意:硇砂具腐蝕性,需由醫師指導使用。
- 熏鼻法
- 選用辛夷、白芷、薄荷等芳香通竅之品,煎湯熏蒸鼻腔,以宣通氣機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鼻痔初起如榴子,日久垂大塞鼻竅。」強調其漸進性特徵。另《瘍醫大全》載有「取鼻痔秘法」,詳述以線繫息肉根部,緩慢絞除之術式,為古代外科處理鼻痔之具體技術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辨明虛實:
- 實證:息肉色紅或淡紅,鼻塞涕黃,舌紅苔黃,脈滑數,多屬肺胃熱盛或痰熱壅滯。
- 虛證:息肉色白或灰白,鼻塞涕清稀,舌淡苔白,脈濡弱,多責之脾肺氣虛,濕濁上犯。
鼻痔一病,雖為局部之變,實與臟腑氣血息息相關,治療時當審因論治,不可徒恃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