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窌

脅窌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為足厥陰肝經之要穴,後世多稱其為章門穴,屬肝經與脾經之交會穴,亦為八會穴之一「臟會」。其名「脅窌」意喻穴位居於脅肋部凹陷之處(「脅」指側肋,「窌」通「髎」,指骨隙孔窠),反映其解剖定位及氣血輸注之特性。

定位與取穴

脅窌(章門)位於側腹部,當第十一肋骨遊離端下方凹陷處。取穴時,可正坐或側臥,沿腋中線向下觸及浮肋下端,其盡處即為此穴。

經絡與功能特性

  1. 臟會章門:章門為五臟之氣匯聚之所,尤擅調理肝、脾二臟,主治腹脹、泄瀉、積聚諸疾。
  2. 肝脾同調: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於此交會,故具疏肝理氣、健脾和胃之效,臨床多用於胸脅脹滿、痞塊、嘔逆等症。
  3. 局部通絡:疏利脅肋氣機,緩解脅痛、脊強等經絡循行所過之症。

古典文獻溯源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言:「章門,脾募也,一名脅窌。」指出其為脾之募穴,主「腹中腸鳴盈盈然,食不化,脅痛不得臥」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載其能治「痞塊多灸左邊」,反映其消癥散結之功。

現代應用

此穴現代多用於消化系統疾病(如肝炎、腸炎)及自主神經調節,針灸或艾灸可激發經氣,疏泄肝鬱、健脾化濕。配伍期門、足三里,可增強疏肝健脾之效;配合膈俞、肝俞,則長於化瘀散結。

脅窌(章門)之臨床價值,體現中醫局部取穴與整體調節相結合的療病思路,為肝脾同病證治之樞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