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脅疽,又稱脅癰,是指癰腫生於脅部的疾病。多由足厥陰肝經鬱火積聚而發,初起時形狀大如豆或梅李,質地堅硬而表面平塌,腫脹時有疼痛或發癢的感覺,但皮膚不紅也不熱,成膿較為緩慢,若潰破後膿水清稀,不易痊癒。

治療上,早期宜內服柴胡清肝湯。若潰破後膿水較多,則可改服托里消毒散。此外,在治療時還需注意鑑別肋骨結核、慢性骨髓炎等疾病所致的流痰、流注。

脅疽的古籍記載如下:

外科理例》卷四:“脅疽,癰腫之生於脅部者。多因足厥陰肝經鬱火積聚而發,初起者形大如豆,如梅李,質硬而狀平塌,漫腫似疼似癢,不紅不熱,其成膿多較遲緩,若潰,其膿水清稀,難速愈。治宜內服柴胡清肝湯。若潰膿宜改服托里消毒散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外科心法要訣:“脅疽,癰腫之生於脅部者。其發多因肝經鬱火,結聚成膿。初起如豆,如梅李,質硬而狀平塌,漫腫似疼似癢,不紅不熱,其成膿多較遲緩,若潰,其膿水清稀,難速愈。治宜內服柴胡清肝湯。若潰膿宜改服托里消毒散。”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:“脅疽,癰腫之生於脅部者。其發多因肝經鬱火,結聚成膿。初起如豆,如梅李,質硬而狀平塌,漫腫似疼似癢,不紅不熱,其成膿多較遲緩,若潰,其膿水清稀,難速愈。治宜內服柴胡清肝湯。若潰膿宜改服托里消毒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