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疽

脅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脅部之癰腫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理例》卷四。此證多因足厥陰肝經鬱火積聚,或情志不暢、氣滯血瘀,久而化熱生毒,凝聚於脅肋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脅疽之發,主要與肝經氣血失調相關。肝主疏泄,其經脈布於脅肋,若因憂思鬱怒、肝氣鬱結,或外感濕熱邪毒,循經內蘊,則氣血壅滯,熱盛肉腐成膿。亦有因陰虛火旺,虛火夾痰瘀凝結,形成陰疽者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腫塊形如豆粒或梅李,觸之質硬,表面平塌,漫腫隱隱,痛癢不甚,皮色不紅,亦無明顯熱感。其膿成遲緩,多屬陰證,潰後膿液清稀,或夾敗絮狀物,瘡口難斂,病程纏綿。若兼見煩躁口苦、脅脹脈弦者,屬肝經鬱火;若潰後膿稀、面色萎黃、脈細弱者,多為氣血兩虛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鬱火毒證

    • 腫塊初起,隱痛或脹痛,伴胸脅悶痛、口苦咽乾。
    • 治宜疏肝清熱解毒,方用柴胡清肝湯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)加減。
  2. 氣血虛弱證

    • 膿成潰後,瘡色晦暗,新肉不生,乏力倦怠。
    • 治宜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,方選托里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)。

鑒別診斷

脅疽需與以下病症區分:

  • 肋骨結核(流痰):屬陰虛寒痰證,病程更長,潰後膿液清稀夾豆腐渣樣物,多伴低熱盜汗。
  • 慢性骨髓炎(附骨疽):病位深在骨骼,疼痛劇烈,X線可見骨質破壞。

外治與調護

  • 初期可外敷金黃散沖和膏以散結消腫。
  • 膿成宜切開排膿,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腐盡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脅疽的預後與患者體質及治療時機密切相關,及早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,可縮短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