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支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支滿
脅支滿為中醫證名,指脅部(即側胸部,自腋下至肋骨盡處)出現撐脹、滿悶不適之感。此證多見於心病、肝病、痰飲等病變,並可由多種病機導致,常與氣機不暢、痰濕阻滯、血瘀或陰陽失調等因素相關。以下詳細介紹其病因、病機及辨證要點。
病因病機
- 心病所致脅支滿
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記載:「心病者,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,膺背肩甲間痛,兩臂內痛。」心主血脈,若心氣不足或心血瘀阻,則氣血運行不暢,可影響經脈循行,尤其是手少陰心經及手厥陰心包經之絡脈,致使脅部氣血壅滯,引發脹滿疼痛。 - 肝病所致脅支滿
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云:「肝病,頭目眩,脅支滿。」肝主疏泄,其經脈布於脅肋,若情志不遂、肝鬱氣滯,或肝血不足、肝陰虧虛,均可導致肝失條達,氣機受阻,進而出現脅肋脹滿不適。若肝鬱化火,可能兼見口苦、煩躁等症;若氣滯血瘀,則可能見脅痛如刺、痛處固定等表現。 - 痰飲所致脅支滿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治》指出: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」痰飲屬陰邪,若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成飲,滯留胸脅,則阻遏氣機,導致胸脅滿悶,甚則伴有頭暈目眩、嘔逆痰涎等症。
辨證要點
脅支滿一證須結合全身症狀辨明病性,常見證型如下:
- 氣滯證:脅肋脹滿,走竄不定,情緒波動時加重,伴見噯氣、煩躁易怒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,治宜疏肝理氣。
- 血瘀證:脅部刺痛固定,夜間尤甚,或有脅下癥塊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,治宜活血化瘀。
- 痰飲證:胸脅滿悶,伴頭暈目眩、嘔惡痰涎,舌苔白滑,脈滑或弦滑,治宜溫化痰飲。
- 陰虛證:脅肋隱隱作脹,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柔肝。
脅支滿可見於多種疾病,如脅痛、積聚、痰飲等,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評估病位、病性及病勢,方能精準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豐富,除《內經》《金匱》外,後世如《丹溪心法》《證治準繩》等著作亦多有發揮,值得進一步研讀探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