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支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支痛

脅支痛為中醫證名,指脅肋部出現撐滿、脹痛之感,屬脅痛範疇之一。此症首見於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,文中提及「脅支滿痛」為臟腑病變外應於經絡之表現,與肝膽經脈循行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脅肋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故脅支痛多責之於肝膽功能失調,其病機可分以下幾類:

  1. 肝氣鬱結:情志不暢致肝失疏泄,氣機壅滯,經脈不利,遂成脅肋脹滿疼痛,常伴胸悶嘆氣、嗳氣等症。
  2. 瘀血阻絡:氣滯日久或外傷導致血行不暢,瘀阻脅下,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拒按,或見舌質紫暗。
  3. 濕熱蘊結: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,蘊結肝膽,阻遏氣機,症見脅痛口苦、脘悶納呆,甚則身目發黃。
  4. 肝血不足: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,肝絡失養,脅部隱隱作痛,伴眩暈目澀、爪甲不榮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疼痛性質多為脹痛或竄痛,亦可見刺痛、隱痛,常因情緒波動加劇。
  • 或兼見脘腹脹滿、噯氣泛酸(肝胃不和);或伴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(肝火上炎);若痰飲內停者,脅痛且肋間飽滿,咳嗽轉側益甚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」;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脅痛虛實,提出「左脅多屬瘀血,右脅多屬痰氣」之辨證思路。

鑒別要點

脅支痛需與「懸飲」(飲停胸脅之脅痛咳唾)、「肝著」(脅痛拒按伴熱感)等證相區別,其關鍵在於結合四診,辨析氣、血、痰、濕等病理因素。

此症治法隨證而異,如疏肝理氣、活血通絡、清利濕熱等,用藥需依病機選方,如柴胡疏肝散、血府逐瘀湯、龍膽瀉肝湯等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