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斜板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斜板法

斜板法,又稱斜搬法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腰椎調整技術,主要用於治療腰椎關節功能紊亂及相關病症。此法結合槓桿原理與旋轉力,通過特定體位及手法操作,調整腰椎小關節錯位,舒緩筋膜攙黏,促進氣血運行,以達舒筋活絡、整復錯縫之效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患者體位
    患者取側臥位,身體自然放鬆。上方下肢屈髖屈膝,下方下肢伸直,以形成腰椎旋轉的力學支點。
  2. 術者手法
    術者立於患者腹側,一手固定其肩前部(鎖骨下緣),另一手扶於髂嵴或臀部。兩手協調施力,先輕柔晃動以放鬆肌肉,隨後瞬間發力,推動肩部向後、臀部向前,形成反向扭轉力,使腰椎產生可控的旋轉牽拉。此時常可聞及關節彈響,提示小關節復位。

作用機理

  1. 筋骨調整
    透過旋轉力糾正腰椎後關節錯位,解除滑膜嵌頓,緩解神經根壓迫。中醫認為此手法能「理筋正骨」,使「骨正筋柔,氣血自流」。
  2. 氣血流通
    旋轉動作可刺激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,疏通經絡瘀滯,改善局部氣血循環,消除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

臨床應用

斜板法多用於以下病症:

  • 腰椎間盤突出症:減輕髓核對神經根的壓迫,緩解下肢放射痛。
  • 腰椎小關節紊亂:調整後關節突錯位,恢復關節活動度。
  • 慢性腰肌勞損:鬆解腰背筋膜攣縮,改善肌肉僵硬。

此手法需準確判斷病位及適應症,操作時講求「輕、巧、快、準」,避免暴力。其療效與術者經驗密切相關,臨床常配合拔伸法、滾法等共用以增強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