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斜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斜刺
斜刺為針灸刺法之一,指針體與穴位皮膚表面呈30度至60度夾角刺入的進針手法。此刺法兼具臨床適用性與技術特殊性,主要應用於特定解剖部位與治療需求。
核心特點
- 解剖適應性
斜刺常見於肌肉層較薄或鄰近重要臟器的區域,如胸、背部穴位。因這些部位垂直深刺易觸及內臟(如肺、心)或骨骼,斜刺能以較小角度避開深層危險結構,同時確保針感得氣。例如,背部膀胱經穴位多採斜刺,既可刺激經氣,又能避免誤傷胸膜。 - 針刺手法協同性
斜刺亦用於行針手法中的「催氣」。當需引導經氣向特定方向傳導時,斜刺可配合捻轉、提插等手法,調整針尖方向以引氣上行或下行,增強經絡調控效果。例如,治療頭面疾患時,於四肢穴位斜刺並朝近心端方向行針,可助氣血上達。
理論依據
斜刺的應用符合中醫「因部位施術」的治療原則。根據《靈樞·官針》所述,針刺需「各有所宜」,斜刺即對應「恢刺」「揚刺」等變通針法,適用於「分肉之間」或「深邪遠痹」的調理。其角度設計能兼顧刺入深度與安全性,同時透過調整針尖朝向,影響經氣運行方向,呼應「候氣」「調氣」的針灸核心理念。
臨床延伸
除避開要害外,斜刺亦用於特殊針具操作。如皮膚針(梅花針)輕叩時,常採斜向接觸皮膚,以減少痛感並擴大刺激面;三棱針點刺放血時,斜刺可控制創口深度,避免傷及血絡深層。此類手法均體現斜刺在臨床的靈活性。
斜刺技術的掌握需結合穴位解剖與針下得氣經驗,為針灸療法中深淺得宜、趨避並重的關鍵手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