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鞋帶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鞋帶疽
鞋帶疽,亦稱「走緩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附骨疽之一。其病位在足部內踝處,因其發病部位緊鄰鞋帶所繫之處,故而得名。據《醫宗金鑒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一載:「在內踝者名走緩,又名鞋帶疽。」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踝關節結核或骨髓炎,多因氣血凝滯、經絡壅塞,或外感邪毒蘊結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鞋帶疽之成,多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正氣虛弱: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,致腎虛骨弱,外邪乘虛侵襲,深伏筋骨。
- 外傷染毒:足踝部受跌扑損傷,或局部破損,邪毒(如風寒濕熱之邪)循經內侵,鬱久化熱,腐肉敗血。
- 痰瘀阻絡: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,兼夾痰濕凝滯,結聚於內踝,久而蝕骨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局部微腫,按之堅硬;漸則疼痛加劇,夜甚於晝,腫勢蔓延,或見發熱、憎寒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則皮膚轉暗紅,觸之波動,潰後膿水清稀,夾雜敗絮狀物,久不收口,甚則形成瘻管,流膿不止,並可見死骨脫出。
辨證分型
- 濕毒蘊結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兩虛:潰後膿水淋漓,瘡口色淡,新肉不生,兼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- 陰寒凝滯:患處漫腫,皮色晦暗,痠痛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中醫治療
中醫治鞋帶疽,首重辨證。初期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瘀,可用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加減;若陰寒凝滯者,選用陽和湯溫通散寒;後期氣血虧虛,則以十全大補湯扶正托毒。外治方面,未潰可敷金黃散消腫,膿成則切開引流,潰後以九一丹祛腐,膿盡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古籍論述
除《醫宗金鑒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此症屬「陰疽」範疇,強調「毒根深藏,非溫通不能解其凝滯」。而《瘍醫大全》則指出,內踝疽若遷延失治,可致「骨空髓枯」,預後不良,故早期診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