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泄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泄風
泄風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.風論》,指因腠理疏鬆、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侵襲肌表所致的一類外感病症。其病理特徵在於「風性開泄」,導致氣液外溢,臨床以汗出異常、皮膚病變為主要表現,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範疇。
病因病機
《黃帝內經》雲:「泄風之狀,多汗,汗出泄衣上,口中乾,上漬其風,不能勞事,身體盡痛則寒。」指出其核心病機為風邪客於肌腠,迫使津液外泄。風為陽邪,其性疏泄,若患者素體表虛,或久病氣弱,腠理不密,則風邪易襲,擾動營衛,使玄府開闔失常。此外,肺主皮毛,若肺氣虧虛,亦難抵禦外風,加重汗泄之症。
臨床表現
-
廣義泄風:屬外感風邪範疇
- 汗泄不止:風邪開泄腠理,汗液漏出如漏,或見「但頭汗出」之症。
- 身痛惡風:風邪夾寒則骨節酸痛,夾濕則肢體困重。
- 口乾咽燥:津液隨汗外洩,津不上承,兼見舌紅少津。
-
狹義泄風:偏重皮膚疾患
- 風疹瘙癢:皮膚突發粟粒狀丘疹,時隱時現,搔之痕起,遇風加劇,此為風邪鬱於肌膚,與血熱相搏而成。
- 麻木不仁:風邪久留,氣血痹阻,局部失濡,可見皮膚麻木或蟻行感。
辨證分型
- 表虛風襲證:汗多惡風,脈浮緩,宜調和營衛,方選桂枝湯加減。
- 風熱鬱膚證:疹色鮮紅,灼熱瘙癢,舌紅苔薄黃,治宜疏風清熱,用消風散化裁。
- 血虛風燥證:皮膚乾癢脫屑,舌淡脈細,當養血熄風,取當歸飲子為主方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釋:「泄風者,風邪在皮膚,即癮疹也。」強調部分泄風與現代醫學「蕁麻疹」相似。而《類經》則註解《素問》云:「泄風者,表不固也。」突顯其與衛陽失固的關聯性。
此症須與「自汗」「盜汗」相鑑別:自汗多屬氣虛陽弱,盜汗常因陰虛內熱,而泄風之汗必有風邪外襲之象,如惡風、疹癢等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