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泄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泄劑中醫名詞詳解

泄劑為中醫治法「十劑」之一,出自《本草拾遺》,其核心理念為「泄可去閉」。所謂「泄」,即瀉下、疏通之意;「閉」則指病邪壅滯所形成的實證。泄劑運用瀉下藥物,針對裏實證候,透過通導腑氣、蕩滌積滯,以恢復氣機暢達。

核心原理

中醫認為,六腑以通為用,若氣滯、痰飲、瘀血、燥屎等實邪內結,導致臟腑經絡閉阻,便需以泄法開通。此類實證常見胸腹脹滿、疼痛拒按、便秘、痰壅氣逆等表現,其舌苔多厚膩,脈象沉實或弦緊。泄劑非單純攻下,而是依據病位(如肺、腸、膀胱)與病性(熱結、氣滯、水飲等),配伍相應藥物。

代表方藥與適應證

1. 瀉肺逐飲

  • 葶藶大棗瀉肺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• 組成:葶藶子、大棗。
    • 主治:痰濕水飲壅肺之「肺實閉證」,症見咳喘不得臥、痰多黏稠、胸膈滿悶,甚則面目浮腫。葶藶子苦寒沉降,專瀉肺中水氣,佐大棗緩和峻烈之性,避免傷正。此類證候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肺水腫、胸腔積液等。

2. 瀉熱通腑

  • 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
    • 組成: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。
    • 主治:陽明腑實證,熱結旁流或燥屎內結,見高熱煩渴、腹滿硬痛、便祕或下利臭穢、譫語脈實。大黃瀉熱攻積,芒硝軟堅潤燥,配合行氣破滯之厚朴、枳實,共奏「急下存陰」之效。

3. 行氣導滯

  • 六磨湯(《證治準繩》)
    • 組成:沉香、木香、檳榔、烏藥、枳實、大黃。
    • 主治:氣機郁滯所致「氣秘」,症見排便困難、噫氣頻作、胸脅脹痛、腹中絞痛、苔黃膩、脈弦。方中沉香降氣,木香、烏藥調暢三焦氣機,檳榔、枳實破氣除滿,大黃引滯下行,適用於腸胃神經官能症或功能性便秘。

4. 逐瘀泄閉

  • 桃核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
    • 組成: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
    • 主治:下焦瘀熱互結,見少腹急結、小便自利、其人如狂或閉經。此方泄熱活血,桃仁配桂枝化瘀通脈,大黃、芒硝瀉熱導瘀,體現「血實者決之」的治療思路。

辨證要點

使用泄劑需嚴格區分實證與虛中夾實。如:

  • 真虛假實:雖有腹脹便閉,然脈弱氣短、舌淡嫩,屬脾虛運化無力,誤用泄劑則加重氣陷。
  • 實證分層次:陽明腑證有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差異,大承氣湯針對全具者;若僅痞滿而無燥結,宜小承氣湯(去芒硝);若燥熱為主而痞滿輕,則選調胃承氣湯(去厚朴、枳實)。

配伍特色

泄劑常結合他法增強療效:

  • 兼顧津液:熱結易傷陰,可佐生地、玄參(如增液承氣湯)。
  • 標本同治:水腫兼表證,配伍麻黃、杏仁(如大陷胸丸)。
  • 攻補並施:正氣虛弱佐人參、當歸(如黃龍湯)。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泄劑不僅侷限於瀉下通便,其核心在於「通閉解結」,靈活運用於痰飲、瘀血、食積、濕滯等多種實邪致病,體現「六腑以通為補」的治療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