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崔禹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崔禹錫

崔禹錫為隋代醫家,生平里籍未詳,然其著作《食經》四卷於中醫食療領域具重要影響。該書雖已亡佚,但部分內容經由日本丹波康賴所編《醫心方》及宋代《證類本草》等醫籍引用而得以留存,成為研究隋唐時期飲食療法的珍貴文獻。

學術貢獻

  1. 《食經》與食療理論
    崔氏《食經》以「藥食同源」為核心,系統記載食物性味、歸經及養生功效,反映隋代醫家對飲食調攝的重視。書中強調「五味調和」與「四時宜忌」,如春季宜食甘緩之品以養脾,冬季宜溫補以藏精,體現《黃帝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的理論基礎。
  2. 食材藥用化用
    佚文可見崔氏擅長將尋常食材賦予藥用價值,如記載「粳米益氣止煩」、「赤小豆利小便」等,與《神農本草經》藥物分類相呼應,並擴展至日常飲食範疇。部分內容更涉及食材配伍禁忌,如「蟹不可與柿同食」,後世《本草綱目》亦承此說。
  3. 對海外醫學影響
    其學說透過《醫心方》東傳日本,影響早期漢方醫學的食療發展。書中引用《食經》論述酒療、粥養等法,顯示崔氏理論在東亞醫學交流中的地位。

後世評價
崔禹錫雖史載簡略,然其《食經》融合醫理與民俗飲食智慧,堪稱隋唐食療學之先驅。宋代唐慎微編纂《證類本草》時多處援引,足見其學術價值歷久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