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泄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泄膿血,即便膿血,又稱圊膿血。《中藏經》卷上:「小腸實則傷熱,熱則口生瘡,虛則生寒,寒則泄膿血。」泄膿血有因寒因熱之別。
泄膿血,中醫病名。又稱便膿血、圊膿血。是指大便中帶有膿血的一種病證。多由熱毒下注,或寒凝腸絡,或氣虛血瘀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大便帶膿血,或膿血便,或膿血便後有肛門墜脹感,或伴有腹痛、發熱、口乾、煩躁、尿赤等症。
泄膿血的病因病機
泄膿血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1.熱毒下注:熱毒下注是泄膿血的主要病因。熱毒下注,可導致腸道黏膜充血、水腫、糜爛,甚至潰瘍,從而出現大便帶膿血的症狀。
2.寒凝腸絡:寒凝腸絡也是泄膿血的常見病因。寒凝腸絡,可導致腸道黏膜血管收縮,血流不暢,從而出現大便帶膿血的症狀。
3.氣虛血瘀:氣虛血瘀也是泄膿血的常見病因。氣虛血瘀,可導致腸道黏膜缺血、缺氧,從而出現大便帶膿血的症狀。
泄膿血的臨床表現
泄膿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1.大便帶膿血:大便帶膿血是泄膿血的主要臨床表現。膿血的顏色、性狀、量等,可根據不同病因而有所不同。
2.膿血便:膿血便是指大便中完全是膿血,沒有糞便。膿血便多見於熱毒下注所致的泄膿血。
3.膿血便後有肛門墜脹感:膿血便後有肛門墜脹感多見於寒凝腸絡所致的泄膿血。
4.伴有腹痛、發熱、口乾、煩躁、尿赤等症:泄膿血可伴有腹痛、發熱、口乾、煩躁、尿赤等症。這些症狀的表現,可根據不同病因而有所不同。
泄膿血的診斷
泄膿血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,進行綜合分析而做出。
泄膿血的治療
泄膿血的治療,應根據不同的病因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1.熱毒下注所致的泄膿血:治療宜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、涼血散結湯等。
2.寒凝腸絡所致的泄膿血:治療宜以溫陽散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、溫經湯等。
3.氣虛血瘀所致的泄膿血:治療宜以益氣補血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補中益氣湯、四物湯、活血化瘀湯等。
泄膿血的預防
泄膿血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1.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2.注意個人衛生,不吃不潔食物,不喝生水。
3.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秘。
4.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5.積極治療原發疾病,避免泄膿血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