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必用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瀉必用方
「瀉必用方」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,係指運用瀉法時需掌握特定時機,以順應自然界氣血盛衰之規律,進而達到最佳療效。此治療原則強調天人相應,結合天時、月相與人體氣血運行之關係,使瀉法之施行更加精準有效。
學術內涵
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曰:「瀉必用方,方者,以氣方盛也,以月方滿也,以日方溫也。」此處之「方」意指「正當、適宜之時」,具體包含以下三方面:
- 氣方盛:
指人體氣血旺盛之時,此時邪氣亦易亢盛。施行瀉法可趁正氣充足之際,迅速祛除邪氣,避免正氣過度損耗。 - 月方滿:
月滿之時,天地間陰氣旺盛,人體氣血亦隨之充盈,尤其血分易受影響。此時瀉實邪(如血瘀、熱毒)效果尤佳,符合「月生無瀉,月滿無補」之原則。 - 日方溫:
白晝陽氣旺盛,尤其正午前後,人體陽氣外達,氣血流暢。此時行瀉法可借天陽之助,增強瀉邪之力,同時減少因瀉法導致陽氣驟傷之風險。
臨床應用
「瀉必用方」不僅為時機選擇之指導,亦與具體瀉法相結合:
- 針灸瀉法:
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刺實者,刺其來也」,在氣盛邪實時行針刺瀉法(如捻轉、提插瀉法),可更有效疏泄病邪。 - 藥瀉時機:
服用瀉下藥(如大承氣湯)時,可選擇午前陽氣充盛之時,助藥力迅速發揮,同時避免夜間用藥傷及陽氣。 - 砭石與放血:
針對血瘀或熱毒病症,於月滿前後施行放血療法,可順應血氣充盛之勢,增強祛瘀瀉熱之效。
理論依據
此原則奠基於中醫「天人合一」思想,認為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變化而波動。《靈樞·歲露論》亦云:「人與天地相參也,與日月相應也。」故治療時需「因時制宜」,以天時助藥力與手法,提高瀉邪效率。
術語辨析
「瀉必用方」與「補必用員」相對,後者強調補法需如圓之柔和,適用於氣血虛弱或月缺之時。二者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動態治療觀,反映辨證施治的靈活性。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,尤其在擇時治療與外治法中具有重要意義,展現中醫整體觀與時間醫學之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