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瀉肝
瀉肝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清法範疇,又稱「瀉肝火」或「清肝瀉火」。此法強調以苦寒藥物清泄肝經鬱熱,適用於肝火上炎、肝經實熱等證候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、鬱怒化火,或外感熱邪內傳肝經,均可導致肝火熾盛。肝火上炎,擾及清竅,則見頭暈脹痛、面紅目赤;火灼津液,故口苦口乾;肝失柔順,表現為急躁易怒;肝經布脅肋,熱鬱經絡則脅肋灼痛;火熱下迫,可致便秘尿黃;肝與膽相表裏,肝火循經上擾耳竅,則耳鳴耳聾。舌象多見舌紅苔黃,脈象以弦數為主,皆為肝經實熱之徵。
臨床表現
肝火上炎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頭面症狀:頭部脹痛、眩暈、面赤目紅、耳鳴如潮。
- 情志症狀:急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。
- 經絡症狀:脅肋灼痛、口苦咽乾。
- 二便症狀: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結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或黃燥,脈弦數有力。
治法與方藥
瀉肝法以苦寒直折肝火為主,佐以疏肝涼血。代表方劑為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其組成包括:
- 君藥:龍膽草(苦寒,專瀉肝膽實火)、黃芩(清上焦火)、梔子(清三焦火)。
- 臣藥: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(利濕熱,導火下行)。
- 佐使藥:當歸、生地(養血滋陰,防苦寒傷陰)、柴胡(疏肝解鬱,引經報使)、甘草(調和諸藥)。
其他相關方劑
- 當歸龍薈丸:適用於肝火熾盛兼見便秘者,以瀉火通便為長。
- 瀉青丸:主治肝火鬱結於內,兼見目赤腫痛、煩躁不安。
- 左金丸(黃連配吳茱萸):清泄肝火,兼降逆止嘔,用於肝火犯胃之脅痛吞酸。
辨證要點
瀉肝法需與其他治法鑑別:
- 肝陽上亢:多見於陰虛陽亢,治宜滋陰潛陽(如天麻鈎藤飲)。
- 肝氣鬱結:以情緒抑鬱、胸脅脹悶為主,當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。
- 肝膽濕熱:兼見黃疸、陰部濕疹,需清利濕熱(如茵陳蒿湯)。
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云:「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」肝火過盛易擾心神,故瀉肝火時常配伍安神之品(如夜交藤、珍珠母)。此外,肝火日久可耗傷肝陰,後期需轉入滋養肝陰(如一貫煎),方合「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」之旨。
瀉肝法體現中醫「治火以寒」的原則,臨床須嚴格辨證,針對肝經實火之病機,方可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