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瀉肝,中醫治療學術語。系清法之一。又稱瀉肝火,清肝瀉火。指用苦寒藥物清瀉肝火的方法。肝火上炎,症見頭暈脹痛,面紅目赤,口苦口乾,急躁易怒,脅肋灼痛,便秘尿黃,耳鳴耳聾,舌紅苔黃,脈弦數等,宜用瀉肝法,方如龍膽瀉肝湯

瀉肝的理論依據是《黃帝內經》的“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”。肝主疏泄,是指肝臟具有調節氣機、疏通氣血的作用。肝氣疏泄正常,則氣機調暢,氣血通暢,臟腑功能協調;肝氣疏泄失常,則氣機不暢,氣血不通,臟腑功能失調,可出現一系列病理表現。

瀉肝法是根據肝主疏泄的功能,通過使用苦寒藥物,清瀉肝火,以達到疏肝理氣、調暢氣機的目的。瀉肝法適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脹痛、面紅目赤、口苦口乾、急躁易怒、脅肋灼痛、便秘尿黃、耳鳴耳聾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症。

瀉肝法常用的方劑有龍膽瀉肝湯、柴胡疏肝湯、香附延胡湯等。龍膽瀉肝湯由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、大黃、當歸、白芍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肝瀉火、利膽退黃的作用。柴胡疏肝湯由柴胡、白芍、枳殼、香附、甘草組成,具有疏肝解郁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香附延胡湯由香附、延胡索、白芍、甘草組成,具有理氣止痛、活血化瘀的作用。

瀉肝法是一種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,但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瀉肝法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,不可自行濫用。
  2. 瀉肝法不宜長期使用,以免損傷肝臟。
  3. 瀉肝法應配合其他治療方法,以達到更好的療效。

瀉肝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,但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上幾點,以免造成不良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