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蛔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蛔痧

病證名,首載於清代郭志邃所著《痧脹玉衡》。此證屬小兒痧證之一,特徵為痧發期間兼見泄瀉蛔蟲。其病因多因小兒素有蛔蟲內踞腸道,復感痧毒時邪,熱毒壅滯胃腸,蟲受其擾,被迫隨瀉下排出體外。

病機分析
痧毒屬陽熱邪氣,其性剽疾,侵襲人體後易與內伏之蛔蟲相搏。中醫理論認為,「蟲得酸則靜,得辛則伏,得苦則下」。痧毒熾盛時,胃腸濕熱蘊結,蛔蟲不安其位,故隨燥熱下迫而瀉出。此時若單純驅蟲,恐痧毒未清而反致氣機更滯,故當以清痧透毒為先。

治法與療法

  1. 刺絡泄毒
    循「痧筋」所在(如肘窩曲澤穴、腿彎委中穴周邊顯現之青紫脈絡),以消毒三稜針速刺,出紫黑血,使痧毒外泄。此法承襲《痧脹玉衡》「痧有實而無虛,放血即為瀉實」之旨,符合「菀陳則除之」的針灸治則。
  2. 藥治輔佐
    痧毒漸解後,可據證選方。若濕熱偏盛,可用黃連解毒湯烏梅丸加減,清熱燥濕以安蛔;若兼氣滯腹痛,佐以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。然用藥需避辛溫助熱之品,免增痧毒燔灼之勢。

與他證鑑別
瀉蛔痧有別於單純蛔厥或泄瀉。蛔厥者常見猝然脘腹絞痛、四肢逆冷,宜烏梅丸溫髒安蛔;而瀉蛔痧必具痧證特徵,如肌膚現痧點、胸悶煩躁、脈來緊數等,且瀉下蛔蟲為熱毒迫蟲之兆,非蟲積自發所致。

歷代醫家觀點
清代《痧症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痧毒攻衝,蟲動而瀉,急宜開其氣結,散其血瘀。」強調此證關鍵在氣血壅滯,故刺絡外治為首要,內服藥次之。現代中醫亦認為,此類急症當先解其標實,後調腸胃之本。

(全文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核心,所述治法及用藥皆基於古籍記載與辨證論治原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