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痢
瀉痢為中醫病證名詞,泛指大便稀溏、排便次數頻繁之症,屬「泄瀉」範疇。古文中「痢」與「利」通假,故《局方發揮》云:「夫瀉痢證,其類尤多。」強調此證多因濕邪困脾所致,所謂「濕多成瀉」,即濕邪內蘊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而下趨大腸,發為瀉痢。

病機與特徵

瀉痢與痢疾雖同屬下利之證,然二者病機與臨床表現迥異:

  1. 病位與病性

    • 瀉痢責之於 脾虛濕盛,或兼外感寒熱,其病機關鍵在「脾失升清」,水濕下注大腸,故以 大便溏薄、排便綿綿不止 為主要特徵。
    • 痢疾則因 濕熱、疫毒或寒濕壅滯腸道,導致氣血瘀阻,化腐成膿,臨床以 里急後重、下痢膿血 為辨證要點。
  2. 症狀鑑別

    • 瀉痢患者 無里急後重(排便急迫、肛門重墜感),亦無明顯膿血便,或僅見糞質黏滯,伴隨 神疲倦怠、脘腹痞滿 等脾虛濕困之象。
    • 痢疾則見 腹痛窘迫、便血夾雜黏液,甚則發熱煩渴,屬實邪壅滯之證,如《痢證匯參》所言:「滯下則不然,或膿或血……皆里急後重。」

病因分類

瀉痢依病因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寒濕瀉痢
    • 因外感寒濕或過食生冷,寒邪凝滯腸胃,症見 大便清稀如水、腹痛腸鳴、舌苔白膩,治宜溫中化濕,如 藿香正氣散 加減。
  2. 濕熱瀉痢
    • 暑濕或熱邪內蘊,下迫大腸,見 糞色黃褐臭穢、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,方選 葛根芩連湯 清熱利濕。
  3. 脾虛瀉痢
    • 久病或飲食不節損傷脾陽,運化無力,症見 時瀉時止、食少面黃、肢體乏力,宜用 參苓白朮散 健脾滲濕。
  4. 腎虛五更瀉
    • 命門火衰,黎明前陽氣未振時腹瀉,兼 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,治以 四神丸 溫補腎陽。

相關文獻與延伸

瀉痢於歷代醫籍中多歸於「泄瀉」範疇。《醫宗必讀》提出治瀉九法(淡滲、升提、清涼、疏利、甘緩、酸收、燥脾、溫腎、固澀),可針對不同證型灵活運用。若日久不愈,瀉痢可轉為「久瀉」或「滑泄」,甚則傷及陰津陽氣,不可忽視。

(參見「泄瀉」、「痢疾」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