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南補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南補北法之理論探微與臨床應用

淵源與理論基礎 瀉南補北法首載於《難經·七十五難》,屬五行生剋配穴法之精髓。其說云:「東方實,西方虛,瀉南方,補北方。」此處東方屬肝木,西方屬肺金,南方屬心火,北方屬腎水。該理論突破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之常規治法,建構更為精微的臟腑調控模式。

肝實肺虛證之病機解析 當肝木過盛(東方實)而肺金不足(西方虛),且脾土功能無恙時,傳統補土生金或瀉木之法恐非上策。蓋肝實易乘脾土、侮肺金,此時直接瀉肝恐傷脾胃,唯宜採用「瀉心火、補腎水」之策略,其機轉有三:

  1. 瀉心火以制肝木:心火為肝木之子,瀉火可使肝氣得以疏泄(子能令母實轉虛)
  2. 減火克金之勢:心火得瀉則肺金免受火刑,自能漸復其功
  3. 補腎水以涵木濟金:腎水為肝木之母,補水可涵養肝木;同時水生金,能助肺金之氣(母能令子實)

五行生剋之動態平衡 此法彰顯五臟生剋之動態調節:

  • 火瀉則木氣得泄,金位得安
  • 水補則火勢受抑,金氣得滋
  • 脾土居中不受戕害,維持運化樞機

臨床拓展應用 依五行類推,各臟實虛證候可活用此原則:

  1. 心實腎虛:瀉脾土(火之子)補肝木(水之子)
  2. 脾實肝虛:瀉肺金(土之子)補心火(木之子)
  3. 肺實心虛:瀉腎水(金之子)補脾土(火之母)
  4. 腎實脾虛:瀉肝木(水之子)補肺金(土之子)

針藥應用要旨

  • 瀉南多取心經滎穴(如少府)、原穴(神門),或配合黃連、梔子等苦寒瀉火之品
  • 補北常選腎經原穴(太谿)、合穴(陰谷),或佐以熟地、山茱萸等滋陰填精之藥
  • 需配合脈診辨明虛實所在,尤當察關脈以候中焦脾土盛衰

此法治療眼目赤痛、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者尤有奇效,體現中醫「隔臟調控」之高明境界,學者當於臨證中細辨五行生剋之微妙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