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青

定義與名稱由來
瀉青,即「瀉肝」之別稱,為中醫術語中針對肝經實熱或肝火上炎所採取的清瀉療法。其名源於五行理論中肝屬木,對應青色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……在色為蒼」),故以「青」代指肝,遂稱「瀉青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肝的生理與病機
    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情志不遂、氣鬱化火,或外邪入裡化熱,均可能導致肝火亢盛,表現為目赤腫痛、煩躁易怒、頭痛眩暈、脅痛口苦等實熱證候。「瀉青」即是通過清瀉肝火,恢復肝之正常疏泄功能。
  2. 與五行學說的關聯
    五行中肝屬木,木氣過亢則需「金」以制之(金克木),故瀉肝法常配伍清金降火之藥,如桑白皮、杏仁等;另可佐以「水」以涵木(水生木),如生地黃、玄參等滋陰藥物,標本兼顧。

經典方劑與用藥
瀉青的代表方劑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載之「瀉青丸」,主治肝火熾盛、驚風煩躁,其組成包括:

  • 龍膽草:苦寒沉降,專瀉肝膽實火。
  • 大黃:導熱下行,通腑瀉火。
  • 梔子:清三焦之火,助肝熱外泄。
  • 羌活、防風:疏風散火,兼引藥上行頭目。
  • 川芎、當歸:養血和血,防苦寒傷陰。

此方體現「瀉中有補」的配伍思路,既清肝火,又顧護肝陰,符合「肝體陰用陽」之生理特性。

臨床應用與辨證要點
瀉青法適用於肝經實火證,其辨證關鍵在於:
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,脈弦數有力。
  • 症狀:以頭面五官熱象(如耳鳴耳聾、目赤)及情志亢奮為主。

須注意與「肝陰虛火旺」鑒別,後者屬虛火,宜滋陰降火(如杞菊地黃丸),誤用瀉青恐傷正氣。

歷史淵源與發展
「瀉青」概念始見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後世醫家如李杲、朱丹溪等均有發揮,明《景岳全書》更將瀉肝法細分為「瀉子」(如導赤散瀉心火以平肝)與「瀉實」(如瀉青丸直折肝火),豐富了肝病論治體系。

現代中醫的延伸
當代臨床中,瀉青法不僅用於傳統肝火證,亦擴展至高血壓、偏頭痛、結膜炎等屬肝火上炎者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