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瀉痧
瀉痧,為中醫痧症之病證名,指痧症伴隨水瀉不止之症狀。《痧症全書》卷中載:「瀉痧,水瀉不計遍數。」意指此證特點為腹瀉頻作,難以計數,瀉下多為水樣便,與一般濕熱泄瀉或寒濕泄瀉有所區別。
病因病機
瀉痧之成因多與外感暑濕、穢濁之氣,或內傷飲食,以致脾胃運化失常、氣機升降失司相關。痧毒內蘊,濕濁下注,影響小腸泌別清濁之功能,故見水瀉頻作。若由慢痧演變而來,則多因痧毒久滯,損傷脾陽,導致濕濁不化,瀉下不止。
治法方藥
瀉痧之治,中醫強調不可妄用攻下,以免傷及正氣;亦不可過早止澀,以防痧毒內閉。總則當以健脾祛濕、分清化濁為主。常用方劑如五苓散去桂(即原方去桂枝),並以蒼朮易白朮,以加強燥濕之力,再加車前子、木通等利水滲濕之品,使濕濁從小便分消,此即「利小便以實大便」之法。
處方舉例
- 五苓散去桂加減:
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蒼朮(代白朮)、車前子、木通
隨證可酌加藿香、佩蘭以化濕醒脾,或加陳皮、厚朴以理氣和中。
若瀉痧由慢痧轉變而來,則以治痧為先,待痧毒透發,水瀉自止。可參考刮痧、刺絡放血等外治法,配合內服藥物,以疏解痧毒。
鑒別要點
瀉痧當與其他泄瀉證候相鑒別:
- 濕熱泄瀉:瀉下急迫,糞色黃褐臭穢,肛門灼熱,舌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,如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- 寒濕泄瀉:瀉下清稀,腹痛腸鳴,苔白膩,治宜溫化寒濕,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 脾虛泄瀉:大便時溏時瀉,遷延日久,食少倦怠,治宜健脾益氣,如參苓白朮散。
瀉痧之辨證關鍵在於結合痧症特有表現,如痧點、胸悶、脈濡等,並注重病因與病機之分析,以擬定適切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