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有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有餘

瀉有餘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術語,出自《黃帝內經》的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篇,原文記載:「然後瀉有餘,補不足。」這一概念體現了中醫「調整陰陽平衡」的核心治療思想。

基本概念

瀉有餘是指當人體氣血陰陽出現偏盛(即"有餘")的病態時,採用清瀉的方法祛除過盛的邪氣或病理產物,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狀態的治療原則。與「補不足」相對應,兩者共同構成中醫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的基本治療大法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失衡觀:中醫認為疾病的本質是陰陽失衡,當邪氣盛實或正氣壅滯時,表現為「有餘」之證
  2. 五行生剋:根據五行相剋理論,瀉法可抑制過亢的五行屬性
  3. 氣機疏通:通過瀉法疏通經絡氣血,解除壅滯

臨床表現

適用「瀉有餘」的情況包括:

  • 實熱證: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脈洪大
  • 實寒證:劇烈冷痛、拒按、脈沉緊
  • 氣滯證:脹滿疼痛、時輕時重、部位不定
  • 血瘀證:固定刺痛、舌紫暗、脈澀
  • 痰飲證:咳痰量多、胸悶嘔惡
  • 濕盛證:身體困重、苔膩、脈濡

常用方法

  1. 藥物瀉法

    • 清熱瀉火:如黃連、黃芩、梔子
    • 瀉下通腑:如大黃、芒硝
    • 行氣破滯:如枳實、厚朴
    • 活血化瘀:如桃仁、紅花
    • 祛痰化飲:如半夏、陳皮
  2. 針灸瀉法

    • 針刺手法:提插捻轉瀉法、徐疾瀉法
    • 穴位選擇:五腧穴中的「滎」穴、「輸」穴多用於瀉實
    • 放血療法:適用於熱盛血瘀
  3. 其他療法

    • 推拿中的瀉法:手法較重、逆經操作
    • 刮痧拔罐:多用於實證的瀉邪外出

古籍論述

除《素問》外,歷代醫家對「瀉有餘」多有闡發:

  •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滿則泄之」
  • 《難經·六十九難》:「實者瀉其子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實則瀉之,謂邪氣實則當瀉也」

在實際應用中,中醫強調必須準確辨識「有餘」的性質和部位,才能選擇恰當的瀉法。瀉法運用得當,能迅速祛除病邪,緩解症狀;運用不當,則可能損傷正氣,因此需嚴格遵循辯證論治原則。